康有为是梁启超的老师,可梁启超为何既辱骂他,又对他执弟子礼?

他们俩有什么矛盾?
2025-05-08 18:07:4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主要是思想政治上的冲突。梁启超最开始仰慕康有为“行万里路”,所以前去拜会他,并被折服,称其为“老师”。但是因为康有为是个坚定的“保皇党”,而梁启超等人是实实在在的拥有进步思想的人,所以才骂康有为。这其中,思想的转变大概是这样的。

一、尊其为师

梁启超十七岁中举,可谓是神童。而当时的康有为不过是个秀才,但是他“行万里路”对西学颇有见解,梁启超作为一个虚心好学的学子,自然是加入了拜访他的大军之中。就在第一次会面时,满腹西学的康有为将梁启超的满腹经纶贬得一文不值。二人谈了许久,最后梁启超完全拜倒在康有为丰富的、先进的见解之下,拜他为师。

二、共研西学

之前说了,梁启超好学且聪慧。康有为的一肚子西方理论、西学文化,他吃得也差不多了。再加上当时社会的整个风尚就是崇尚西学,所以说梁启超可以说得上是彻彻底底接受了先进思想。那么接受了先进思想,首先要铲除的必定是封建毒瘤,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

三、师生反目

康有为表面上是西方先进思想的践行者,但是事实上,他是坚定的保皇派。这样就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后期,梁启超和孙中山走得近了之后,甚至还给康有为写了一封信,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绪皇帝)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量(康有为)春秋已高,大哥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恩师。”

这一下,师生关系彻底决裂。

其实说到底,还是二人之间的信仰、思想问题格格不入,最后上升到三观不合等问题上,所以梁启超才会辱骂他。但这并不妨碍梁启超曾经很尊重他,拜他为师,视他为偶像这件事。

回答2:

梁启超对老师康有为执弟子礼,为何又辱骂他?因为康有为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与具有先进思想的的梁启超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反面意见向左,所以梁启超该尊重老师就行礼,但政见上不和,康有为还是顽固不化他当然要辱骂他的老师。

康有为是梁启超治学和从政的启蒙老师,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他两人在现代化大变革时,康有为表现的固步自封,顽固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新气象;而梁启超则是善于吸收优秀文化,改革变新,除旧去新,所以他们师生之间发生分歧也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还坚持宣传保皇派的思想主张。而梁启超这不变的革新,他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大肆宣扬言论自由,人权自由,出版自由。因此他的政治主张也从保皇派转向革命派。

有为得知梁启超的革命思想之后,异常的气愤,也不让他做了。让他离开保皇派。康有为要求梁启超不要有其它思想意图。梁启超也不驳斥他的批评。梁启超对康有为是比较尊敬的,他当着康有为的面答应悔改,但后来梁启超还是没有放弃自己新的革命信仰。

梁启超对康有为有些不满,矛盾摩擦也没有在公开场合,后来因对共和与帝制的政见不同,他两发生争吵,二人关系开始变恶。

回答3:

梁启超虽然得罪了老师,在政治上跟老师对着干,但在私人关系上,梁启超对康有为却一直执弟子礼,这也是值得学习的一点。

回答4:

梁启超,嗯。他是啥人,外人谁也不清楚。他子女最清楚。他有九个子女,除了参军保家卫国,死于战场的,其他都是新中国骨干。一门三院士,其中一个是搞两弹一星的。由子女看父亲,不会太差。你说呢?

回答5:

公是公,
私是私,
公私分明。
为公而骂人,
为私而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