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自缢前曾召各地兵马勤王,左良玉拥兵百万,为何却见死不救?

为什么?
2025-05-13 04:30: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因为崇祯疑心病很重,经常猜忌左良玉,和要夺左良玉权力。加上这次带兵是左良玉最害怕的李自成,自然不敢出兵了。

首先要从这里开始说起,李自成从西安称帝。就浩浩荡荡从西安杀向北京,由于行军太过顺利,不到三个月农民军就打到了北京外围,崇祯赶紧叫各路的人马来救他,而且在李自成到达北京之前,只有昌平总兵唐通因为距北京较近,来到北京驻防,结果却在阵前不战而降,北京城最后不攻而破,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与李自成谈和,而是选择了一个较为体面的死法,在北京煤山直接自杀。


其次崇祯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而且他患得患失,疑心病很重。他虽然是很勤奋,可惜用错了地方,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有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干嘛对崇祯的命令直接不理呢?要是有左良玉军队,那么大明江山可以不会那么快就灭了,可惜崇祯不相信和猜忌他了。


要知道左良玉也是穷苦人家出身的,头脑也非常灵活,去参加军队打仗,也是因为他善于谋略,还会收买人心,士兵都很拥戴他,如果明朝政府肯重用他,肯相信他,那么相信历史会改写,要知道左良玉的军队很想为国家效力,但是君王不相信他,他也只能保存实力了,怕给崇祯过河拆桥了。

最后作为明末大将,左良玉的战斗能力是杠杠的,不过也并非常胜无敌的那种,他最要命的克星就是闯王李自成,每次遇到李自成,左良玉都会拼命逃窜,也不知道唱的哪出戏,可能左良玉遇上李自成就老鼠遇上猫一样道理了。

回答2:

一是因为左良玉对崇祯皇帝的不信任,第二则是因为左良玉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战斗力,他不敢和李自成对战。明朝末期,军阀割据,政治混乱。一众忠君爱国的将领,都因皇帝听信小人谗言而被杀。

崇祯二年,率军前来击退皇太极,救了崇祯皇帝的袁崇焕因被东林党诬陷,而被崇祯皇帝投入监狱,最后甚至于凌迟处死,而一众百姓更是在煽动下生吃袁崇焕的血肉。袁崇焕的惨死刺激了一众将领,使他们在是否要出兵去解皇帝被围的困境时疑虑重重,甚至于能拖多久就拖多久。


其次我们就要来说说左良玉这个人,以及他手下的兵士。左良玉出身不高,他从小没了父亲,由他的叔父带大,以至于说长大了后连自己的母亲姓什么都不知道。据明史记载,左良玉目不识书,但多智谋,抚士族得其欢心。在现在来看就是说,左良玉这个人他不认字,没文化,但是却很聪明,能和士兵们打成一片。后期他参军,遇到了他的贵人侯询,并在他的关照下步步高升。


但是这个人的作战指挥能力其实不太行,有人评价他“遇弱则强,遇强则逃”。最擅长的大概就是在敌军撤退后,进入城内以追查敌军为由大肆欺压百姓,最终导致民众恨军队却不恨反贼。他几次领兵与李自成、张献忠交战,都屡屡以失败告终。因此,在崇祯皇帝要求他来勤王时他才再三拖延,因为他不愿、不想也不敢去。

回答3:

因为当时大势已成,而且相距都城距离较远,就算左良玉率军前去救驾也于事无补;其次,左良玉虽拥兵百万,战斗力实则不强;而且,左良玉自己也不想去救驾,所以会见死不救。

明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崇祯皇帝当时为了鼓励各地将领镇压农民起义军,规定各地将领可以自己组建军队,而且权利还很大。于是,各地将领都有了自己的军队,一旦军队扩大之后,就会拥兵自重,都不想成为朝廷的军队,受到朝廷的调遣,想要自立为王。

当时,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还有皇太极,一路势如破竹,明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明朝大势已去,就连许多的朝中大臣都在考虑是投靠李自成还是皇太极,更别说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了,都在求自保。而且,当时,崇祯召集各地兵马救驾,左良玉相距其实是很远的,就算左良玉率军前去救驾,可能走到半路,都城就已经亡了,也就没有去的必要了。

其次,左良玉虽然有百万的军队,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左良玉收服的叛军,还有农民军等,真正的精锐实则只有四万人。试想,这样军队对上李自成的军队怎么会有胜算呢。而且,对当时的局势来说,自保是各地将领的第一想法。而且左良玉与李自成对战过几次,几乎每次都是战败,所以,左良玉也不想与李自成对战。综上所述,在综合考虑之后,左良玉自然也就不会去救崇祯了。

回答4:

因为左良玉拥兵百万。对崇祯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所以崇祯在死之前,号召着各地的兵马。其实是想要攻打左良玉。我从中他自己由于非常的担心,左良玉会成为他的威胁。所以他才会对左良玉见死不救。

回答5:

因为崇祯的疑心病很重,经常怀疑左良玉,崇祯死前号召各地兵马实际上是想攻打左良玉,左良玉有自己的私心,所以没有去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