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谋划。日本为了准备这场战争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突发奇想,是经过长期准备的,诚然,当时的北洋舰队的吨位和炮火是东亚第一,而且大清的兵力也可算百万之众,但是中国这么大,哪都需要有驻军,是不可能都集中到一起的。清军到了朝鲜也根本没有日本交战的想法,连起码的预估都没有,一触即溃。而日本准备之久,谋划之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对抗大清这个庞然大物,日本是举国动员,除了联合舰队和登陆朝鲜的日军,国内的预备役整装待发,日本虽小却集中国力,清朝虽大军队虽众却没有集中力量,没交战清朝就已经败了。
其次,制度。日本是保留了浓厚封建残余的君主立宪,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通过对外扩张完成资本积累,再和小日本那狗屁武士道、军国主义一结合,自然民众乃至国家战争热情高涨,国家机器能够把资源全部用于对外战争,而清朝呢,贪污横行,腐败不堪,当时北洋舰队访问日本,日本的东乡平八郎在看到水兵们把衣服晾到炮管上时就断言,这样的舰队必败。那就更不用说慈禧老太太挪用北洋的军费了。
再次,战略战术思想落后。我国自明朝禁海以来,造船技术开始落后,相对应的海防思想和海战战术也都跟着落伍,清朝是典型的大陆主义,忽视海防的重要,当权者认为舰队的作用是配合岸基海防设施不让敌人上岸就行了,忽视了海军作为一个独立军种掌握制海权的巨大作用,整个海防思想就是消极的,放任日本联合舰队掌握黄海的制海权,让日军平平安安把陆军运到朝鲜。而日本在维新之初就提出海洋立国,这样的思想差距,败了也不冤。
最后,用人不当。不论制度如何差、思想战术如何落伍,毕竟那致远定远摆在那里,吨位炮火火力自然没的说,当时的北洋海军提督是丁汝昌,这哥们是个陆军出身,早年还参加过太平军,让个陆军军官指挥海军,这不瞎扯么,丰岛海战接敌队形差得要命,受了点伤就不指挥战斗了,大败。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因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由于他的迂腐和固执,错过突围良机,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全军覆没。不可否认,这也是很大程度的原因。
以上是我的浅见,望大家补充,一起探讨探讨这个有意义的话题。
1. 军事指挥思想落后.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2. 军队素质低下,军纪废驰、兵无斗志,不堪一击.
3. 李鸿章的外甥刘芬将北洋水师的机密包括军舰兵力时间等泄露了与日本人。
4. 清政府腐败,不顾大战在即为慈禧大举祝寿。海陆军头领腐败,吃空饷,军械锈蚀,弹药不足。
5. 清政府软弱无能。1894年6月中日朝鲜之战后产生恐日症,压制主战派。
与上述相反的是日本在此5个方面完全胜出。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每每想起,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感到揪心的痛。国耻啊!
虽然当时中国军事实力强于日本,但是中国制度已经远远落后日本,而且清政府内部矛盾已经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打赢日本的。
中国是封建君主制制度,日本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只是改革军事,西学中用并未改革政治制度。甲午战争时清军未尽全力,慈禧挪用30万两白银办60大寿。日本精心谋划准备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