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障碍,骨骼钙化不全,骨盐沉积不足的一种营养性骨病。表现在生长过程中的成骨障碍。本病初期症状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出现异嗜,被毛无光泽,逐渐消瘦,生长发育缓慢。以后表现为四肢跖部着地,趾间开张,关节肿胀,前肢腕关节变形及疼痛,呈双关节状态,严重跛行。长骨变形弯曲,呈“X”或“0”形腿。骨骼疏松、肿胀、变形、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呈患珠状肿。
治疗: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1)食物中添加鱼肝油,5~10毫升/天;或食物中添加骨粉、贝壳粉、钙粉。
(2)肌肉注射维生素D33万~5万单位/千克体重,隔3~4天注射1次。
(3)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10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
(4)壮骨粉冲剂1~2包内服,每日2次。
鸡胸是胸中间的骨头比较高吧?那么就应该想办法增加胸肌外缘的厚度,医生叫你做俯卧撑是没错的,但他可能没告诉你该怎么做效果才更好。
要想增加胸肌外缘的厚度,应该采用宽距俯卧撑,即双手间距大于肩宽,基本跟双肘水平抬起时的宽度差不多吧,再大也不行了。另外应该增加俯卧撑的难度,可以在后背上附加重物,控制在能让自己做8到12次左右,每次做三到四组,组与组之间休息一到两分钟。每隔一天练一次。最重要的,动作要标准,身体要始终保持平直。 多吃一些含盖丰富的食品.例如:多喝奶 ,多吃虾皮等.
佝偻病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严重者可引起骨骼畸形,家长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佝偻病的发生。以6个月至2岁患者最多。
可能是佝偻病!
诊断:
(1)一般症状:早期出现睡眠不安、夜惊、好哭、烦躁、病情进展后可见全身肌肉松弛、肝脾大、腹部突出、多汗、贫血、发育迟缓等。
(2)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儿,在顶骨或枕骨中心用手指按压,有乒乓球样弹性感觉。方颅,前囟门特大,闭合延迟(可延至2岁以上)。出牙晚,10个月以上还不生乳牙,且牙质不坚。
(3)胸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称为“肋骨串珠”。胸骨前突,胸腔前后径增大,称为“鸡胸”。胸廓沿膈肌附着处内陷成沟,称为郝氏沟。
(4)脊柱:多向后凸,偶为侧弯。
(5)四肢:腕部尺、桡骨骺端膨出,成钝圆形隆起,称佝偻病性手镯。下肢弯曲,形成X形腿、O形腿、军刀腿等。
婴儿为什么容易发生佝偻病呢?
·日光照射不足 维生素D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转变而来,如果接触日光不足,就容易缺少维生素D。
·摄入不足 母乳及其他乳类中维生素D含量不多,若孩子不及时补充含维生素D的食物,也容易患佝偻病。
·生长速度快 婴儿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需量大。
·慢性消耗性疾病 婴儿患慢性腹泻以及肝胆和肾脏疾病时,也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
婴儿佝偻病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神经精神症状 早期,患儿在喂奶及睡眠时头部多汗,多汗引起局部刺激,因而小儿喜欢摇头。摇头时,枕部受到摩擦,日久而致脱发。此外,患儿烦躁不安,睡眠时易惊醒。
·骨骼改变 3~6个月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即以手指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因按压而内陷,但随手指放松颅骨重又弹回,犹如按乒乓球,所以又被称为乒乓头。6个月以上的孩子前臂及小腿长骨的远端可扪及,甚至看到由肥厚的骨骼形成的环状隆起,似手镯或脚镯状。8、9个月以上的婴儿,其两侧额骨、顶骨骨膜下骨样组织堆积过多,可形成方颅。有的孩子出牙迟缓。有的肋骨内陷,以致胸骨体部向外突出,形成鸡胸,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则可形成漏斗胸。孩子走步后,下肢承受体重,由于骨质软化,可出现O形腿或X形腿。此外,患儿肌肉松弛,腹部隆起常呈蛙腹状。
预防佝偻病的关键是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最好的办法就是晒太阳,可以说,小儿佝偻病不仅仅是缺钙,还有缺“晒”。皮肤里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为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使骨骼坚硬。具体情况应视季节而定,婴儿皮肤娇嫩,应注意保护。夏季可选择在树阴下或打把伞,或在太阳刚出来、日落前进行;春秋季节可常带孩子到户外玩耍。冬季在风和日丽时可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以中午前后为佳。此外,还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通常为400国际单位/天。早产儿应提早在出生后2个星期开始补充,足月儿则在满月后开始。生后3个月内可用到每天800国际单位,以后减至每天400国际单位。同时适量添加钙粉。2岁以后,小儿生长速度减慢,户外活动增多,一般无需再服用维生素D。
青春期佝偻病又称晚发性佝偻病,由于该病症状与体征往往缺乏特异性,尤其是骨骼改变体征不明显,加之对它认识不足,极易被误诊或漏诊,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育。该病的主要表现有:肢体疼痛,无力、多汗、抽搐、以及X型或O型腿等症状与体征,而以多汗为最主要表现:X线表现骨干髓端临时钙化带模糊或骨软化;血碱性磷酸酶超过250国际单位。青春期佝偻病的发病机理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钙磷下降,促使甲状旁腺功能增加,从而加速骨溶解脱钙,成骨过程钙化受阻,造成骨髓端骨样组织堆积,碱性磷酸酶增多,并形成一系列佝偻病的症状和体征。因此,对于9~17岁的中小学生,在预防上,要注意添加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品,如肝、蛋、奶、植物油、蘑菇等。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促进骨源性维生素D合成。若出现肢体酸痛、多汗、乏力、加之下肢麻木、腓肠肌痉挛、睡眠不安等症状,应考虑青春期佝偻病的可能性,通过X线片,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磷、钙测定来进一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依据不同分期在适当补钙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