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空导弹有哪些基本类型?

2025-05-09 04:16:3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按射程分为远程舰空导弹、中程舰空导弹和近程舰空导弹;

远程舰空导弹,里夫“-M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该系统是从1985年装备的S-300PMU地空导弹系统发展而来的。作为“一架多弹”的范例,S-300PMU系统可使用的导弹代号分别为5V55K、5V55B、5V55BUD、48H6E、48H6E2、9M96E和9M96E2。“里夫”-M中远程舰空导弹系统可使用9M96E,48H6E和48H6E2等3种导弹。48H6E和48H6E2这2种导弹具有对战术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与“里夫”-M舰空导弹系统标准型配套使用。与其他系统相比“里夫”-M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射程远、作战空域大。“里夫”有效射程为90公里,低界为25米,可拦截各种携带近程空舰导弹的载机和如“冥河”类大中型反舰导弹,具有远程区域防空作战能力。

对付多目标的能力较强。由于采用了垂直发射技术、相控阵制导技术,“里夫”-M系统在90度方位角范围内能同时发射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因此该系统具有一定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抗干扰能力较强。这主要是因为该系统采用TVM制导体制以及相控阵制导雷达技术,抗干扰措施多。

可靠性好。导弹的贮存、运输、发射都用同一个简,使用维护方便,筒内导弹可10年不用检测,导弹第10年时的发射飞行可靠度还大于0.75。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付中程和远程目标时,“里夫”-M系统均可从容应对。

中程舰空导弹,美国的标准II型中程舰空导弹是美国海军装备的全天候、中远程舰载防空导弹系统,分为中程和增程两种,能有效地对付中高空飞机、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它是在“鞑靼人”和“小猎犬”导弹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标准I”型1969年开始服役,1972年开始研制“标准II”型导弹,1981年装备部队。“标准II”中程导弹的主要战技指标为:射程74千米,最大高度24千米。弹长4.47米,弹径340毫米,翼展1.07米,弹重610千克,最大速度3900千米/小时。采用惯性/无线电指令+半主动寻的制导方式。

近程舰空导弹,近程舰载防空系统的发展近年来表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用高效能的近程舰空导弹取代近防炮,同时承担近程防空和末端防御两项作战任务。近防炮相对于近程舰空导弹拥有更小的最近射程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并且火炮相对于导弹没有最低打击高度的限制。因此近程舰空导弹在发展上主要以这三点为主要的方向。如美德联合开发的“拉姆”近程舰空导弹,采用被动雷达和被动红外复合制导方式,在打击超低空目标时可以避免海面反射杂波的影响;在作战上并没在像“紫菀”中远程舰空导弹一样采取垂直发射方式和弧形弹道,而是采用射界更近的倾斜发射方式和平直弹道,对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拥有极强的拦截能力。在研制过程中,“拉姆”舰空导弹共进行了15次掠海导弹拦截实验,全部成功摧毁来袭导弹。

从性能上讲,“拉姆”导弹基本上可以取代“密集阵”作为舰艇的新一代近程防空系统。但出于对新技术的瑾慎态度,各国海军对近程舰空导弹取代近防炮仍持观望态度。如韩国新型防空驱逐舰上采用了美制“拉姆”近程舰空导弹和荷兰“守门员”多管近防炮两种近程防空系统。

在一定的时期内,近程舰空导弹和多管近防炮仍将并存于海军舰艇的装备序列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这种并存的局面导致了舰载近程防空系统的另一种发展趋势:近程舰空导弹和近防炮走向“合成化”,即将近程舰空导弹和多管近防炮结合为“弹炮合一系统”。

其突出代表就是俄罗斯“卡什坦”弹炮合一系统。将射程1.5~10千米的SA-N-11舰空导弹和有效射程0.5~1.5千米的AO-18K式机关炮结合在一起,两者共用一套探测和制导设备。可以为舰艇提供10-T-米内的多层次拦截能力。对反舰导弹有较强的拦截能力。“合成化”的弹炮合一系统相比分开装备的弹炮两种系统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作战效能。

在舰载近程防空系统发展方向明朗化以前。弹炮台,系统将会成为一些国家舰载近程防空系统主要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近程舰空导弹的发展也许会让多管近防炮的优势部分减少甚至消失。最终由类似于“拉姆”的高效能近程舰空导弹承担现阶段两种武器系统的作战任务。

按射高分为高空舰空导弹、中空舰空导弹、低空舰空导弹和超低空舰空导弹;

按作战使命分为舰艇编队防空舰空导弹和单舰防空舰空导弹。

发射系统

垂直发射的舰对空导弹已经成为世界海军装备的主流,发达国家大批新造舰只和在役舰只都开始安装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而在中国海军1990年以后大量建造并装备防空导弹的通用驱逐舰和护卫舰上,却依旧采用倾斜发射装置发射“海红旗-7”和“红旗-61”近程舰空导弹。在2003年出现的新型通用驱逐舰上,安装的也是从俄罗斯引进的9M38和9M38E倾斜发射系统。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安装“宙斯盾”系统的驱逐舰和一型护卫舰正在建造中,这两型舰只上将采用何种发射系统,已引起世界各国广为关注。

近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目前有热发射和冷发射两种发射方式,西方和美国多采用热发射,而俄罗斯多采用冷发射方式。

美国的“海麻雀”和英国的“海狼”系统采用热发射的初衷是用最简洁的办法将现有近程导弹改成垂直发射,而俄罗斯则是全新系统,因此无需考虑对现有导弹进行折衷。由于用导弹发动机直接热发射会损失射程,英国“海狼”系统在导弹后加装了一级起飞发动机舱段,这个舱段还有增程作用。

中国海军装备的近程系统主要是“海红旗-7”,结构紧凑体积小,如果采用热发射,弹内很难安装额外的起飞发动机和转向装置,增加的重量也不利于机动和平衡,因此采用加装起飞发动机的热发射方案很有可能。

法国陆军生产的“响尾蛇”导弹发射时曾发生燃气回扫、冲坏导弹翼面的情况,而采用垂直发射时回扫燃气更严重,弹体弹翼材料结构耐高温耐冲击要求更高。中国的材料研究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有关科研部门公开发表的成果就有表面喷涂陶瓷材料解决抗高温和冲击的成果,因此中国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技术瓶颈。美国《海军》杂志2000年刊登了中国053H3护卫舰采用倾斜发射装置射击天顶目标的照片,这种发射状态是上仰90度射击,燃气回扫冲击近似垂直发射,由此可见,中国已经解决了弹体弹翼抗高温和冲击的问题,完全具有垂直热发射系统所需要的技术。这类垂直发射系统简单,能在现有导弹基础上改进。

1996年底,法国汤姆逊-CSF公司与俄罗斯“火炬”导弹设计局合作,将新一代“海响尾蛇”改为垂直发射,在原导弹上采用与俄罗斯“刀刃”导弹相似的垂直冷发射方式。与“刀刃”系统的9K330导弹一样,很可能在导弹前部安装一个推力矢量组件,以控制导弹转向,这是一种全新的系统方案,对中国有相当的吸引力。

中国已经引进生产“刀刃”系统的9K330/9K331导弹,对冷发射装置掌握很透彻,而安装在导弹前部的矢量装置必有自主发展的产品,早在80年代研制生产的A-100超远程火箭弹上采用。因此笔者猜想,中国海军垂直发射系统很有可能已经考察了这种方式,并有相应的研究成果。目前“海红旗-7”迟迟不见垂直发射型号出台,很可能是在权衡两种成熟技术。

90年代后期,中国引进了垂直冷发射的俄罗斯S-300导弹系统生产技术,不久推出了自行研制的中远程FT-2000反辐射地空导弹。由于公布的FT-2000导弹导引头类似被动寻的装置,外界猜测这种导弹真实用途可能更广。无论FT-2000系统担负什么作战使命,其所采用的发射方式说明中国已经具有垂直冷发射产品,而冷发射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海军舰艇区域防空导弹的主要发射模式。FT-2000给外界的另一个信息表明,当时这种导弹系统内没有制导雷达和火控系统,因此可能是制导系统研制进度滞后,或是直接配用现有火控系统。这种发射装置完全可以直接安装在大型作战舰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