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起兵造反时,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了呢?

2025-05-10 07:15:0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首先要纠正问题里一个错误,高平陵之变时曹爽身边没多少部队,他选择投降除了比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胜利的希望。

曹叡临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然而司马懿却遭到曹爽排挤,最后司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扫墓的机会发动政变,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杀告终。

曹爽之所以不起兵反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事发突然,曹爽身边并没有多少部队。

曹爽陪曹芳出城是扫墓,因此所带的部队并不多。根据《晋纪》所记载,当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曹爽不得不临时征发高平陵周围屯田的数千军士承担护卫工作。军屯的士卒虽然也是军队,但是他们战备任务不重,平时种田为主,战斗力较差。曹爽需要征发屯田之兵来应急,可见他身边士兵不多。

反而是司马懿得到蒋济的支持,所以控制了洛阳的中军,并出城控制了洛河的浮桥,切断曹爽逃往关中的道路。司马懿之所以不马上发起进攻,只不过是因为曹芳还在曹爽军中,为了尽可能减少政变造成的影响,所以希望和平解决,而并非是军力不如曹爽。

二是司马懿的政变得到了郭太后和朝中多数大臣的支持,曹爽孤掌难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并非是想篡夺皇位,而是曹爽为了和司马懿争权多次插手军中事务,结果造成了伐蜀和对吴战争的失败,加上曹爽排斥郭太后,引发了朝野上下极大的不满。

而且曹魏皇族和世家的关系一向紧张,所以其他世家出身的大臣也大多支持和他们一样出身世家的司马懿。政变发生以后,郭太后下了懿旨支持司马懿,蒋济、高柔、陈泰等大臣也都倒向了司马懿一边,特别是曾经在中军任职的蒋济,在军中影响力很大,他出马控制中军以后,在洛阳司马懿已经占据了政治和军事上双重优势。

三是地方实力派也大多不支持曹爽。

当时魏国有五大军区,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关中和河北。这五个地方又以对吴蜀一线的扬州、荆豫、雍凉军队最多。在五个军区里,司马懿长期在荆州任职,荆豫都督王昶又是司马懿心腹,自然是支持司马懿。

而扬州都督王淩、豫州都督毋丘俭虽然后来反对过司马家族,但是只是反对司马家独揽朝政,他们效忠的是曹魏,并非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他们并不会支持曹爽。

河北都督程喜则远在幽州,而且两人关系不深,曹爽并无把握得到他的支持。

只有雍凉都督夏侯玄是曹爽的心腹,然而司马懿也曾经在雍凉任职,雍凉军中他的旧部不少。而伐蜀失败导致曹爽和夏侯玄两人在雍凉军中名声并不好,所以夏侯玄能掌握雍凉多少部队也是问题。更何况司马懿早已防着此事,所以派兵切断了曹爽去关中的道路。

所以当时曹爽面对的问题是军队没司马懿多,朝中和地方上支持他的人少,而论能力,他更是没把握和司马懿比,加上他性格懦弱,选择投降也就不奇怪了,毕竟他也没想到司马懿会赶尽杀绝。

回答2:

因为他们的实力不足以和司马懿抗衡,就没有做无谓的反抗,也没有去反抗。

回答3:

在发动事变时,司马懿只是控制了皇城而已,但是曹爽和天子在一块,完全可以以天子的名义起兵,号令诸侯勤王,但是曹爽却妄想自保,害怕失败,因为一家老小都在皇城,所以不战而屈

回答4:

当时曹爽上了司马懿的当司马懿装病,认为他中风了。所以超爽放心了铜钱子出去巡游。并带了一小部分的部队。当时司马懿听说天子走后,马上召集他的儿子和部下杀到了王宫。当时王宫里的兵马基本都早被他买通了。见到了郭皇后,当时他就对郭皇后下了通缉令告诉。必须讲超爽拿归。朝廷案犯,当时郭皇后威逼之下,也值得这样做了回头。讲超爽灭了三族,这就是,曹爽和天子为什么无动于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