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近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社会,面对多种不良因素的诱惑,我国未成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当前课改形势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进行中学法制教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起到积极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堂之中
教育者一定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例如初中课本中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个最好的示例。课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场,这是一场完整的法庭审判。选文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原、被告双方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全过程,紧张激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学生在感受作品惩恶扬善的深刻主题、领略莎翁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同时,更了解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为行使法制权力的中心、以法律条文为裁决的依据和准绳、以诉讼双方的法庭申诉和辩论为审判的主体,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打击剥削、欺诈、陷害等罪恶。总之,这篇闪烁着西方现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辉的文章,用最直接明了的手段,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完整、明晰、坚固而严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现代文明社会即法制社会的思维雏形。这对于中学生走上社会后法律意识的养成起得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带领学生们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之外,还给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西方法制史、经济法、民法等法律常识,从而把从课文中得到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思维意识的深处。
二、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之中
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例如在学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另外,每学期,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甚至是对一个社会的的严重危害;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阅读之中
学生读书阅读,这个看似是和法制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语文教师在讲到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的《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分析鲁达,鲁达是行伍出身的下级卑官,他武艺超群,军功显赫,本可以逍遥自在地做他的武官,但他看不惯封建统治阶级欺压人民,他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他要向黑暗现实挑战。鲁达生活在封建时代,他对横行乡里的郑屠可以“挥拳痛打”。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怎样看待他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向他学习,以拳头来解决问题?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四大名著”、《堂吉诃德》、《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
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讲讲不健康书籍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告诫学生要远离暴力、黄色等不健康书籍。通过讲述一些由于看了不健康书籍而走上邪路的反面事例来教育所有的学生切勿接触这类书籍。
总之,让学生读好书并因此受到熏陶,学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书中的一些思想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进而每一个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
四、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习作之中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实践证明,在对学生法制教育中,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进行法制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的原则
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 法律知识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的使学科法律知识教育与课堂教学活动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律知识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各科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有必要将各个学科中蕴含的法律知识有机的进行渗透,从而在各科教学中增加法制的含量加大法制意识的培养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在此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原则
教学是一项带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将法律知识在学科中渗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他要求教师要把法律知识教育列入教学目标中并明确渗透的是哪方面的法律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达到何种理解程度。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要善于开发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并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列为研究内容。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时,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写出“在统计活动中要向学生渗透交通规则知识,使学生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知道违反交通规则是违法行为。”
2、灵活的有机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科,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用“赡“组词,一生回答“赡养”,此时老师加以了表扬,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适当的选择性原则
知识教育有系统性,由浅入深,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程度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观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法律知识的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规律,学生可接受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力来选择渗透的法律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例如在渗透“交通法则”这一目标是,各年级段的要求是不同的。一二年级教学是让学生了解绿灯行,红灯停,过马路走斑马线,了解行走时要靠右等等,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并能通过简单的游戏使学生模仿按照交通规则行走。到三四年级时,又可以渗透在学生有限的能力之内如何做到遵守交通规则。到高年级又可以渗透如何运用法律这个武器和违反交通的坏人作斗争,能做到自觉遵守交通法则,能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遵守交通法规,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能向有关部门举报。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4、激发趣味性原则
好奇心和探究意识使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诱发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因。而这一切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产生的,所以学科教学渗透法律知识教育要贯彻有趣性原则。“有趣”的关键是“激趣”。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兴趣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时,其中教学难点是2月份的天数,2月的天数涉及到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进而又要知道区分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这几个知识点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学生容易顾此失彼。于是,我就用一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这篇故事中学生也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故事发生在2002暑假,牛某,因口角纠纷,把小李打死,被依法拘留。在审理过程中,牛某的家长通过关系把牛某的生日原本是1984年2月29日改成1985年2月29日,这样到2002年暑假牛某还不到18岁,可以按未成年人处理。本来这一切可以瞒天过海,可是当法官看到牛某的简历时,一下子看出牛某的生日存在一个重大的破绽,立刻派人仔细调查牛某的出生,果然是有人利用职务之便枉法徇私私自改动了牛某的出生日期,查实后,牛某按成年人故意杀人罪判处,同时私自改动牛某生日的人也被依法处理。同学们知道破绽在哪吗?请同学们当一回法官说一说,一下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有讨论年龄是不是错了,有的讨论刑法规定的,有讨论年份、月份的,这一课堂设计充分把学科教学和法律知识渗透有机的融为一体。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适时的渗透了法律知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受到法制教育,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概念。
请采纳!
举例一:可以从法制案例导入新课,形成教学背景或者对比情境。举例二:可以在拓展部分,形成映衬文本主题的契机。不一而足。
做些游戏把法律问题渗透其中才能提高“亲身经历的感觉”,这样才能有效的学到法律知识!
无时无刻的渗透,举例子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