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简单地说就是民间风俗。它是老百姓代代传承并延续下来而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是社会群体长期以来在语言心理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集体习惯。像端午节要吃粽子、农历二月二要剃头等现象都属于民俗的范畴;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指少数人利用民间的某种现象去迷惑和麻痹人的心理和行为,现代社会中封建迷信现象的主要外在表现是:利用一些人的畏敬心态去行骗术之实,如利用星相占卜、风水等去骗人钱财,与民俗行为相比较其最本质的一个特点就是敛财。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星相、占卜、风水等行为习惯最初是作为一种很严肃的民俗习惯和方式来传承的,其源头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奴隶社会,其本质也是一种很普及的民俗文化,只不过随着社会的演变,后来被少数人利用来搞歪门邪道。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俗传统和封建迷信两者之间因为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往往使人混淆二者的界定。封建迷信活动只是极少数人利用民俗的一些传统习惯加以神化后来愚弄公众,而民俗是最原始的文化,其生命力远远大于封建迷信的生命力,因为它是群体性的,不是个体性的或少数人的行为。
民俗是民族文化之根,中国的民俗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在目前国内许多地方打造民俗村提升旅游业、以传统民俗风情招徕客源的同时,作为管理者和经营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持民俗的原生性和文化性,真正把民俗风情与迷信活动区别开来。
迷信,是心里有某种欲望、愿望得不到满足,而误以为可以借助某种不存在的外界力量来达成,并始终不肯付出自己的努力。迷是不察觉,不知道那种外界力量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帮助你;迷而信,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那种力量才能让自己达成愿望。
民俗多是有历史因由的,出于表达某种善愿,人们对民俗活动寄寓希望,但是并不把举行民俗活动当成达成愿望的唯一或主要途径,人们还是正常地工作生活的,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
民俗活动与迷信有比较大的区别, 比如北方地区的社火,旧时有祈福的意思,现在也有,但目前以群众聚会为主,祈福的意味已相对减弱
很多民俗活动本就是迷信。
凡是信耶稣基督之外的跟鬼神沾边的活动统统都是迷信,包括某些假信耶稣基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