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水为话题的作文

2025-05-10 07:38:3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万物皆有性格,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文化亦应有其性格,但文化的性格是什么呢?是水的灵动还是山的沉稳?
一直向往只身前往大西北,在朔风呼啸中追逐那消失千载的驼铃声;一直向往着能独自下江南,在月光盈盈风拂芭蕉的夜晚,漫步在退思园中的小径上,贪婪地呼吸着晚风送来的檀木清香。旅游胜地、名山大川不可胜数,我之所以选择朔风呼啸的大西北和草长莺飞的江南,是因为我认为只有苍凉悲壮的西北文化与轻盈灵动的江南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性格。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若江南文化是李白的清新俊逸,西北文化则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西北文化则是东坡的超旷豪放;若江南文化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乐器,若江南文化是幽咽欲泣的二胡,西北文化则是悠扬嘹亮的唢呐。求之于人物,若江南文化是溪边濯足的浣纱女,西北文化则是鬓发染霜的牧羊人;若江南文化是活泼伶俐的黄蓉,西北文化则是端凝厚重的郭靖。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朵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西北文化则是秋风萧萧雨雪霏霏的深秋严冬。江南文化若是温飞卿的鲜艳浓丽,西北文化则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江南文化如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西北文化则如烽烟滚滚的战场杀伐;江南文化若……西北文化则……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致于太单调,太寂寞。
我终于明白了。
文化的性格既有水的灵动又有山的沉稳。二者如鱼戏水,恰合无间,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华文明!
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
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
水山水,有山有水才是好风光。水有水的飘逸灵动,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单调的蔚蓝色;山有山的沉稳厚重,但一年四季却能以不同的色彩、风光展示山的美丽。活泼的有单调的一面,安静的有变换的色彩。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多么美妙!
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尽了水的魅力,水的灵动,水的深邃,水的神韵。那以水为画、以水为歌、以水为诗、以水为曲的作品,不胜枚举。“水调歌头”的词牌,演绎出多少耐读的诗篇;“高山流水”之琴音,倾倒了无数天下知音……
而赞颂山的诗句,抒写山的散文,描绘山的画卷也不在少数。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庐山之瀑布,衡山之烟云……让多少仁人志士倾倒,在青山之间留恋忘返。
水,那么灵动清丽,令人神往遐思;水,那么雄浑澎湃,充满了无限激情。有时人称柔情似水,有时又说咆哮奔腾,这就是水的个性。瀑布的壮丽,波涛的汹涌,泉水的叮咚,小河的潺潺,全都日夜永恒。
山,绵延绵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挺立……山,气势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娥眉…… 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贤,沉稳是他的天性,不露声色地诠释着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水,可以化作古朴的“大浪淘沙”的雄浑与苍劲,也能够渲染出《枫桥夜泊》的万籁俱寂。衬托出“军港的夜啊静悄悄,远航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的意境。水,那么气魄非凡,象征着不息的生命与灵魂,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它的本色。它默默献出了喜马拉雅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奇松、怪石…… 山,相信沉默是金,它无语、无悔、无惧。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
智者爱水,仁者爱山。我不是智者,我也不是仁者,但我却偏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青山绿水、名山大川中找寻最美的风景。终于,我明白了,最美的风景不是灵动的水,亦不是沉稳的山,只有山水的融合才能交织出世间最美的景色!
山因水而巍峨,水因山而秀美;山有状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山是静止的,水则奔腾不息;水是永恒的蔚蓝,山则色彩绚烂。山水相依便有了大自然的明丽。山水产生了文明,山水延续了生命。当沉稳的山与灵动的水交织在一起,山庇护起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水滋润了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水秀山明!
山水山水,让山与水交融,让灵动与沉稳结合,让智者与仁者相辅相成!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山是高大的,看着高大的山、高大的树,你会知道天空有多高;听着树叶宏亮的声音、鸟儿清脆的声音,你会知道云朵有多高;感受着树缝中的阳光,你会知道太阳有多高--全都在山顶,在树梢。因为高大,所以山明。
水是柔美的。那小镇中几曲几折的溪流,缓缓地欣赏着同样柔美的地方;那春雨一丝丝,柔柔地染湿脸庞;露珠一颗颗,依偎在草尖,久久不愿落下--是水的柔,水的美。因为柔美,所以水秀。
水是活泼的。那小河中的激流,那大江中的旋涡,是多么性急的孩子呀;显微镜下的分子们,又是多么淘气的互相追逐打闹的小宝贝。那哗哗的声音,是乐队的演奏还是嬉笑的响动?可是精灵藏在其中?水秀,因为精灵,因为活泼。
山是稳重的,那长满了青苔的石头,那挺拔高大的树木,甚至就是这山,多少年来也没走过半步;显微镜前也不能见到你的身影。稳重的你可是在思考该怎么做才好?山明,因为思考,因为稳重。
山是孤寂的。所以他时不时更换炫目的服装;那朝夕变化、季节更替,也只是为了吸引爱美的你去与他做伴。有孤寂,所以山明。
水是悲伤的,因为想家而悲伤。这远游的旅人,一刻儿也不停下匆匆的脚步,不换去风尘仆仆的蓝衣。因为这一停下,可就想要飞奔回故乡。有悲伤,所以水秀。
当孤寂的山融入活泼的水,就创造出了河底那些圆圆的小精灵。他们为了留住活泼的水,将所有艳丽的服装都展示了出来,反倒成了小丑一般,什么颜色都有了,却一件也没穿全。他们被叫做"雨花石"。有水(雨)有山(花),所以水秀山明。
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齐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
当高大的山与柔美的水交织在一起,高大的山庇护起柔美的水,所以有了清潭,有了池塘;柔美的水滋润着高大的山,所以有了花草,有了绿树;所以山水之间有了伊甸,有了桃园。有伊甸,有桃园,所以山明水秀。
有山,山明;有水,水秀;有山有水,所以山明水秀,所以水秀山明。 希望采纳,谢谢!

回答2: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象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一早,我进入了大山。山中的一切把我带入了梦境,我看着翠绿的树木,听着动听的鸟叫声,心情格外愉快。深蓝的天空好像被秋雨洗刷过一湛蓝。

回答3: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夫子二千年前说的。久思才得一知半解。且拈来抛砖引玉。

有人解释“乐”是“喜欢”“爱好”.当然也不算错。可是喜欢山还是喜欢水和“仁者”“智者”有关系吗?把“乐水、乐山”解释成“喜欢水,喜欢山”,或解释成“乐于水、乐于山”令人纳闷哦。

有诗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智者只喜欢“眼波横”而不喜欢“眉峰聚”?仁者又只喜欢“眉峰聚”而不喜欢“眼波横”吗?不是。

无论智者仁者,非智者非仁者,不智者不仁者,都喜欢水也喜欢山,爱“眼波横”也爱“眉峰聚”,爱那种“眉眼盈盈处”,游山又玩水。

孔子才不琢磨什么人爱山什么人爱水呢。他一辈子专心致志于研究为人与为官之道,是为了教导弟子如何做人,如何为官,不是教他们怎样的游山玩水。他是把山水的情性比做为人与做官的应有品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是做官要像水如水、像山如山。像水像山的什么呢?水最活跃灵动,开阔和不断的更新。夫子说的智者乐水,就是要求弟子的知识要像水那般的活跃灵动,要像水那样开阔和不断的更新。
山最能包容,不管普通的花草还是奇花异草,不论平常动物还是珍禽异兽。夫子说仁者乐山就是要求弟子为官以后要像山那样能够包容,不能小肚鸡肠,就是对百姓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街谚俚语叫做“一碗水端平”。夫子最反对结党营私、党同伐异。

山爱平平和和,孔子也主张平平和和,反对争争斗斗。所以爱争爱斗的人最讨厌孔子,总想把孔子打倒批臭。

山还最稳重最长远,一辈子安安然、泰泰然。夫子说仁者乐山就是要求弟子做官能像山那样施政需要稳重长久,不能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不能朝三暮四、过河拆桥“翻烧饼”。

既然“乐”也是“喜欢”的意思,我便又联想到:圣人乐修身,文人乐诗文,美人乐修饰,孩子乐游戏,贪婪者乐金,恶欲者乐权,残暴者乐斗,淫欲者乐色,小偷乐盗钩,大盗乐窃国。百姓呢?乐丰衣足食、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和谐太平。牢记孔夫子的教导:“智者乐水,仁者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