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有记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啥

2025-05-08 22:33: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夏朝历史事件:

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授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尧在四岳的推荐下命鲧去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治水失败。鉴于鲧治水失败,加上他反对将舜选定为帝位接班人,舜征得尧帝同意,将鲧被流放到羽山,后来又派祝融前往羽山将鲧处死。

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蚌埠怀远县,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即位称王
帝舜在位33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17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时年已90高龄的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选拔天子
夏禹正式即天子位已经九十岁,即位后便开始选拔天子继承人。他打算传位给儿子启,又怕大臣们说闲话,便故意选择了比他还大十几岁的贤臣皋陶。谁知第二年皋陶便病死于家中,禹只好又假意推举协助他治水的功臣伯益,也就是皋陶的儿子为天子继承人,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启,让他率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夏禹去世不久,就引起了王位之争。结果姒启继承了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大禹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100岁左右。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大禹身世
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一天,修已出门在外,看见流星贯穿昴宿,到晚上做梦与昴日星君相交,接着吞下神珠,于是怀孕,后来在石纽剖背而生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昴日星君之子,或者说大禹是以昴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后代。而《遁甲开山图》荣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娠,十四月生夏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月精之子。也可以说,大禹是以月亮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大禹之母是在吞薏苡后怀孕的。《礼纬》曰:“禹母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这就是说,由于大禹母亲吞薏苡后怀孕生下他,因此大禹是以薏苡为姓,即姒氏。

禹划九州
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禹伐三苗
在尧、舜、禹统治时代,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而发生的战争。战争持续数十年,与战争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战争后,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取得优势,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皋陶作刑
传说远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时代已经有了刑法,《左传》中说:"《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不过中国古代始终沿用的所谓"五刑",其发源则还要延到殷商时代。《尚书·吕刑》记载的五刑分别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断足)、宫(阉割),大辟(死刑)。

钧台之享
夏朝初年发生。“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巩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灭有扈氏
古部落名,姒姓,居于今陕西户县附近。启继承禹的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服从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夏后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

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中兴夏朝。

五十而贡
五十而贡是夏朝的田赋制度。据说是以五十亩土地若干年产量的平均数,征收10%的定额农业税。文献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孔甲乱政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鸣条(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一说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灭亡夏朝的战争。

奚仲造车
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时的车正,职掌车服诸事,传说姓任,是黄帝之后,为车的创造者,春秋薛国始祖。虽然一直有轩辕氏造车的说法,而关于“奚仲造车”,史书记载较多,《左传》、《荀子》、《说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奚仲在薛地(今山东滕州境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

禹时5星聚.《古今5星聚1览表》中前1694年11月4-13日.还有大量地球的冬至、立春,月亮的初1、15等甲历时间记载.以前没有高精度天文数据,无法推算,不可能根据计算结果,来编造这些记载,只能是历史记载.《日食路线图》、《古今5星聚1览表》等推算的难度更大,日食、5星聚等古代天象记载,更不可能是编造的.

《政典》。夏朝时制定有关吏治的行政法规。《尚书·胤征》:“《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夏小正》撰者无考。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它是夏代的历法。《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司马迁认为孔子所指的夏时就是夏小正,经历代学者考证,也认为内存夏代资料。但据其所载天文内容考定成书于前350年左右,即战国中期。

夏篆。就是夏代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河南安阳商都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发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禹刑》。《禹刑》作为社会上出现“乱政”亦即矛盾、冲突的产物,它既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两代的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至于以“禹刑”为名,实际上不过是“夏刑”的代称而已。《禹刑》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修订、扩充而成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情诗。 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爱情诗歌。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禹。

重要人物
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夏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诸侯的拥戴下,90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是子承父位、夏朝开国君王、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在位10年,享年100岁。禹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父亲鲧。鲧[gǔn],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颛顼之曾孙、大禹之父、夏启的祖父。被尧封于崇地(河南登封附近),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后因治水失败,被刑罚致死。鲧与欢兜、三苗、共工并称“四罪”。

母亲修已。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

妻子女娇。女娇,涂山氏的女儿,大禹的妻子,夏禹姒文帝的妃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详。大禹的妻子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但美貌,更兼贤惠。禹即天子位后,曾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涂山,另一次则是在会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诸侯会盟大会的地址选在涂山,就有报答妻子部族的意思。大禹继承腕的帝位,封女娇为妃。

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皋陶(gāoy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