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州”。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与此同时,皇太极还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舆论,说只有有德者才能统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称天子”、“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废弃”这些话,便成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说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与“满州”语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国号。
另一说恰好相反,系舍义而求音,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是改汉不改满,其目的仅是适应进攻明朝的需要,让汉人易于接受罢了。持这种说法的人,举出满语中对贵族夫人的称谓“福晋”为例,说“福晋”起初叫“夫金”,后改称“福金”,最后才叫“福晋”,所以“夫”与“福”,“金”与“晋”在满语中是同音,因此据满语音韵,“清”与“金”也音同无疑。此说还以沈阳(即清朝旧京)的抚近门匠额为证。匾上汉文写的是“大金”,而满文写的是“大清”。这块匾额乃是天聪年间立的,那时尚未改号“清”,而满文里却已称“清”了。
两种说法情由不同,但都认为改国号为“清”是出于政治需要,主要是以此笼络汉人,从而为取代明王朝作准备。从这个共同点上去看,当以第一种说法为是,这从后来清朝统治者始终讳言“女真”和“大金”名称一事上可得到佐证。
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改“后金”为“清”的前一年,皇太极已废除“女真”族号,改为“满州”。而“满州”在满语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对笼络各族人心和进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后金”来得大。
另一说恰好相反,系舍义而求音,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的“清”即满语的“金”,“金”改为“清”,是改汉不改满,其目的仅是适应进攻明朝的需要,让汉人易于接受罢了
古代统治者相信朝代更替是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的,所以清朝的国号是根据明朝的国号衍生而来,明朝的“明”代表火,而“清”代表水,水能克火,上承天命,所以国号为大清。
关于大清国的“大清”的诸种猜测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有的人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3]。(二)有的说: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指满族)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清”为号[3]。(三)有人认为,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4] (P.694)。(四)金梁则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五)金启鞨认为:“‘清’应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崇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此必出于汉大臣之谋划,非出于满洲语文之音近也。”[6](P.13)这些观点基本上是从汉语角度来解释的,又多把“大清”转换为“清”再予以分析的。既然清朝官书没有记载“大清”之事,说明它不是文馆的巴克什、举人们承拟的,因为他们的建议一般记录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