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以又是......飘香时的半命题作文?

急需啊!望各位网友帮助一下?
2025-05-13 11:50: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八月桂花遍地开~~”,似乎在不经意间,空气中浸润着淡淡清甜的幽香,沁入心脾,在焦灼而忙碌的时候,妥贴着心情,哦,这样的清香,只有桂花了。
又到丹桂飘香时,天清露冷的季节,我的家乡,庭前屋后片片桂花盛开了。在我的办公室窗外,就种植着一株株的桂树,密密的枝叶间,密密地淡黄色的小花,在秋风和秋阳中灿烂着,微风中送过来花香,仿佛所有的劳顿和疲惫都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常常在工作之余,发呆似地望着桂树,奇怪的是,挨得那么近,却怎么也闻不到一丝花香,等我转过身去,或匆匆而过之时,突然一阵,漾人心肺,再狠狠地吸上一口,又没有了,竟然这幽香会和我捉迷藏。

这时的秋季是最美的了。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月圆桂香。秋寒阵阵时,老人们说:冻桂花了。秋阳灿灿了,老人们又说:晒桂花呀。似乎,这些天气的变化都与桂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江浙的一些人家,还有腌制桂花糖的习惯,拿干净的塑料布在桂树下铺开,摇动树枝,哗哗哗地落起了纷扬的桂花雨,用接起来的桂花,拿白糖(最好是绵白糖)拌了,装在瓶子里,到了冬天,吃年糕的时候就用这桂花糖粘着吃,甜蜜中带点清香,又软又糯,味道不要太好哦。母亲每年都要做一些,不过做的极少。我觉得,母亲做桂花糖真不为吃,似乎只为一种风俗的纪念,一种寄托,毕竟这样习俗显得有点小资,挺雅的,就保持着做上一点点,只是尝一口而已。前次在上海城隍庙的时候,还专门要了个桂花糕,这也是江南的名点,尝了不咋样,总不如母亲的桂花糖粘年糕好吃些。

我们这里种植桂树是非常普遍的。每年的这个时候,杭州西湖的满陇觉正是赏桂的大好时节,清风明月,桂花飘香,还有比这更美的人间美事吗?还有一种金桂,远望过去,花色更深沉,讨上几朵在手心,却是那样鲜艳夺目的桔红,比金色更明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美艳。

也品上几句古人们赏桂吟诗佳句,宋之问在《灵隐寺》中: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李白在《咏桂》诗中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宋朝梅尧臣《临轩桂》:“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桂花树是崇高和吉祥的象征,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月宫仙桂”的神话给世人以无穷的遐想,桂树已成仙树,桂香亦成天香了,不足为怪。

也真是的,我只是喜欢庭前屋后那些普通的桂树和淡雅清甜的幽香而已。

回答2:

 书韵深宛隽永,回味悠长。——题记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年轻时苏轼立下的志向。我们不求有苏东坡那样远大的志向,但至少不可以让自己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是么?
  书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它像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它像是阶梯,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顶端;它像是良药,可治愚昧之症;它像是益友,与你共度美好时光;它更像是黎明,引领你走出黑暗,带领你迎接光明!
  古人曾说过:“立学以读书为本”,意思就是学习以读书为根本。倘若你不读书,那就失去了学习的一定意义,不是么?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的我们,书依旧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就让书的种子在我们的心中,开出绚烂夺目的花朵吧!就让书影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就让书香散满全球各地吧!
  现在就让我们来走进书韵,品味书香吧!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我们看到了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善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的老渔夫桑地亚哥。他完美的诠释了“硬汉‘这一形象,同时又反衬出了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
  露西·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超可爱、善良、聪明机灵且富有想象力的小女孩。令我们懂得了只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发现身边不同的美丽风景,让乏味的生活充满诗意般的色彩。也让我们明白了只要你有信心和目标,成功就在不远处;坚持不懈,成功就伸手可得。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令人咂舌的离奇故事;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精彩画面。神秘的海地墓地、未知的珊瑚谷、让人毛骨悚然的巨型章鱼……这些曲折惊险的故事,像投影仪一般,映射在我们的脑海中,画面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
  就让我们折节读书、读书破万卷吧!就让我们相约于书香韵律之中吧!
  书香萦绕笔尖,久不散去。——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