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柳刚好处与大屯及基隆火山群之间,所以没有安山岩,其地质的构造层由上为砂岩、页岩质砂岩、钙质砂岩及 砂岩钙质砂岩的抗侵蚀力最强,因其含有圆形及不规则石灰质结核,砂岩次之,页岩质砂岩最弱。构成野
柳岩石的岩层,为大寮层中段的厚砂岩层,岩层的发展方向与海岸线垂直相交。从野柳风景区入口前行不久,即可看到眼前的单面山及前侧的海蚀平台。单面山为两侧不对称的山岭,起因于新生代第三纪的地层因第四纪的冲上断层作用后,再受到差异侵蚀而形成。远望像一斜边贴地、长短边比例悬殊的直角三角三角形,感觉上是有点像山、又不会太像山的山。海蚀平台为曾经被海浪不断冲击侵蚀,后因地盘上升而脱离海水侵蚀的岩岸地形,野柳的海蚀平台上蕈岩、蜂窝岩、姜石、烛台石、海蚀洞、风化纹及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等。 以蕈岩而论,因其顶端颜色较深的钙质砂岩,因抗侵蚀力较强而留
存较多,下面的砂岩,因抗侵蚀力较强而留存较多,下面的砂岩则受到侵蚀较快而较小,在海浪常年冲击磨擦下,形成了蕈状或菇状的岩柱。当然,砂岩层的纵、横两组节理发达,而岩面又略有倾斜,有利于海浪顺着节理来回磨蚀,是形成圆柱的先决条件,经过差异侵蚀,再加上后来海岸隆起,使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原本整片岩层受海浪磨蚀后,遗留下来的仅存硕果。差异侵蚀有两个含意,一为砂岩较钙石岩抗侵蚀性稍差,故磨蚀较快,一为海浪的高度使下面的砂岩磨蚀较快。
姜石为钙质砂岩构成,其高度比蕈岩还低,有可能为蕈岩柱石裂后顶端崩解下来,也有可能因地形的坡度和海浪当时在该位置的磨蚀方式造成的;烛台石下粗上细,有如一根蜡烛,顶端中央还常有形似烛焰的钙质砂岩结核,和蕈岩的形状上下相反,大约是所处位置和当时海浪侵蚀路径的影响造成的。蜂窝岩则是蕈岩顶部或纯钙质砂岩上布满了如蜂窝般的小洞穴,生成原因有两种说法,一为曾遭受穿孔贝的刺穿,之后,经波浪经年不断地拍打,海水留在岩石孔隙中,因阳光或温差变化热胀冷缩而形成多个小孔洞;一为岩面变化造成的爆裂,海水漩流的磨蚀及水压迫孔穴中空气造成的爆破效果。长时期下,就在钙质砂岩面上留下大小不同的孔洞,最小的称蛀洞,稍大的即蜂窝,大的叫风化窗。
在海蚀平台及海蚀崖时而可见海蚀洞或海蚀门,海蚀洞指昔日海准较高时,波浪、潮汐及海流在岩壁蚀出的洞穴,而海蚀门则指侵蚀贯穿过岩壁而成两边透空孔状,北部海岸有名的海蚀门为龙洞门及石门,野柳这里的海蚀洞、门则较小。学者们能从海蚀洞、门的测量统计中,推估以前海平面基准的位置,因为,海平面的波浪侵蚀作用最强,蚀出的水平宽度也最宽,因此,从各个海蚀洞、门的水平最宽处可推知过去的海平面位置。
在海蚀平台上时而可见美丽复杂回旋的风化纹,在明显的岩面节里线上,也会有细砂堆积形成层次分明的纹路,为单调土黄色的平台岩面增添几许细腻色彩。不过,更精采的是生痕化石的遗迹。在有些岩面,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许多海底生物或追逐、或觅食、或逃跑、或排遗的身形,其中星盾海胆及圆碟海胆的化石颇为明显,见证了此处原本在海底受到沉积,而后上升受到侵蚀,之后在隆起成为今天的平台状。
风化纹在黄、褐色的孤寂间加添了许多喧哗的回声,而生痕遗迹则清楚地向我宣示,死寂的岩石曾经展露过的生命气息。
平台边缘和海浪行进方向垂直的较大节理线,有的已被侵蚀为海蚀沟了,海浪带起的贝类壳不停磨擦沟壁,形成蓝黑色的诡异色调,分布在曲折的海蚀沟两侧,海浪很大时,在沟隙孔洞造成的声响震荡,非常高亢宏亮。
单面山上,多为栽培植物,木麻黄遍布,月桃、林投等散生其间。
走到单面山的左侧时,往海面上望去,可见一列由大而小排列、经海浪切割整齐的豆腐岩,因原大岩石上的纵横节理分明,经波涛经年累月的冲蚀才变成这副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