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急需·····

2025-05-11 19:10: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原答案: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7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将士们约定7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7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谋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原国将攻下了,将士们请你等一等。” 晋文公说:诚信是国家的宝物,得到了原国却失去了国家的宝物,我不会做的。 便下令敲锣退军,第二年重新讨伐原,与将士说好了必定取得原,之后才返回。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于是被晋国攻下了。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晋文公非常诚信,于是向文公投降。
所以说:驻扎在原而得到了卫,是这件事。晋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以不诚信的代价获得原,不如不得。必用诚信得到原,归顺的人不会只有原。文公可以说知道怎麽得到自己想要的。只要是皇帝必要诚信,诚信了又诚信,谁不来亲近你,不诚信则很多事都做不圆满,所以诚信是一件大功

回答2: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诚信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诚信上的投资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十日期限不仅得到了计划的原国,还得到了意外的卫国。到此为止,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必定为之所动,并且一定有很多感慨。然而,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或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做出诚信或需要诚信时却感觉很艰难,这就信敏管理咨询顾问所要表达的——诚信也是投资,有成本的付出,而且不是稳赚不赔的。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投资不同的是,诚信投资的风险是主动接受的,而不是如具体的经营活动那样被动的。当然,如晋文公攻原得卫一样,诚信投资的回报是无法用短期的效益来衡量的,可以说是无限的,这可能也是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因素。诚信经营,投资诚信,更多的是一种经营的理念,对企业未来的信念。晋文公攻原得卫,既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完整性为我们剖析故事的深刻奥妙提供了条件,它有明确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企业经营管理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管理过程对于企业决策者,是其价值的体现,可能也是所有管理人员所向往的,因为自己对经营活动的把握而获得的成功才是成就。我们把这个故事发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攻原计划、攻原执行、无功而返、得原得卫。同所有的企业管理经营活动一样,计划是事情的开始。晋文公准备了详密的攻原计划,其中粮食资源计划了十天的,可能估计到原国在强大的晋国军队面前,最多能坚持十天。与大夫的十日期限约定,有两种可能,一是下达命令,十日内一定拿下原国,二是与将士们明确目标,因为粮食只有十天的,大家只有同仇敌忾才能凯旋。一个详密的计划需要执行,攻原开始了。可以想到,形势对晋国非常不利,受到了原国人民的殊死抵抗,十天很快过去了。这十天,对晋文公、晋国的大夫们肯定很艰难,制定的计划失败了。计划已经失败,按照晋文公与将士们的约定,该收兵了,而且粮食已经没有了。来自原国的信息,使故事达到了高潮,事情的结局也有可能逆转,这个戏剧性的变化可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也经常发生。原国只能再坚持三天了,无攻而返的败局马上可以得到改变,对于晋国的大夫、士兵肯定很高兴,再忍饥挨饿三天,就是战争的胜利。故事结局的主宰者——晋国的决策者晋文公却做出了让人不理解的决定,得到原国算什么,我不能失信于我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