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你的提法不够准确,电荷可以产生和消失,但电荷量的代数和保持不变,守恒的是这个。比如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相遇,他们会湮灭,变成伽马光子。这里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消失了,电荷消失了,但由于正电子和负电子带等量异号电荷,所以他们的电荷量的代数和是0,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电荷还是守恒的。
灯亮灯灭不能说明电荷是否消失和出现,灯亮是因为有电流,灯灭是因为没电流。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本身导线和灯泡里就存在自由电荷,打开开关,只是使这些电荷发生了移动,因而灯亮。
问题二,你的理解很好。质子的带电量和电子是一样多的,只是带电的性质不一样,一个本来呈电中性的物体失去多少电子,就会因此而富余多少质子,所以摩擦起电中两个物体正负电荷的数量的绝对值相等,他们的代数和是0。
问题一:
灯亮灯灭都不是电荷的消失或者出现。
你可以把电线看成是一个灌满了水的水管,而灯,就是水管中的一个螺旋桨。当开关打开时,水管中的水就开始流动,这时螺旋桨会旋转。这个时候,也就是灯亮了。
而电荷,相当于是水管中的水。
难道说,螺旋桨旋转,就是产生了水,不旋转,就是水消失了吗?
不是的,螺旋桨之所以旋转,是因为水的运动产生了能量。同样的,灯泡会亮,是因为电线中的电荷的运动产生了能量,所以,跟电荷的产生和消失没有关系。
PS:请注意区分“电”和“电荷”
电,相当于水流,是一种能量
电荷,相当于水,是一种物质。
问题二:
这里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指的,是指显示出来的电荷。
比如说,一个氧原子,8正电8负电,所以它的电荷是0,然后一个氢原子,1正1负,电荷也是零
但他们相遇(当然,这是化学反应,但是是类似的)
两个氢原子各失去一个电子,所以都变成1正0负,所以都是电荷1+
氧原子得到两个电子,变成8正10负,所以电荷是2-
所以,正电荷数是2,负电荷总数也是2
所以说,政府电荷数量相等。
第一 两个不一样的东西 不要想当然直接拿来类比
电灯 灭是 电路被切断 电荷 不能流过 灯泡 ,并不能证明 电荷消失
(把水龙头拧上,水管里的水会因为水龙头被拧上变没了吗?)
电荷守恒的前提是没有发生 正负电荷 的核反应(正负电子高速碰撞.....E=mc方 物质完全转变为能量) (当然这是在正常自然状态下很难实现的(在地球上))
电子不会跑到 原子核上 因为 电子要跑到原子核上需要非常高的动能或者说速度
请去看看 高中物理 原子结构
(电子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运动 就像 卫星绕着地球运动) 原子核中有质子质子 质子带正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单个原子 电中性 状态下 原子核中的正电荷量 和 核外电子 的电荷量 等量
n多原子 组成的 某个物体如果是电中性的 那么 显然 所有原子 正负电荷等量
当 摩擦发生时 某个物体 A的一部分 失去电子 转移到 另一物体B 时
A 物体 中部分原子失去了 电子(原子核外电子 脱轨飞出去了 )A就 呈现 正电性(它的正电荷数量比负电荷数量多了)
B物体 中的 部分原子 把A飞出来的电子 “吸附”过来了 这些电子 就成了 B物体中的
原子的核外 的“卫星” B就先 负电子 (因为负电荷更多一点)
这一进一出 自然是 平衡的
一,灯灭指的是电灯上没有电流的流过,但是对于整个电路来说,原来有多少电荷现在仍是那么多的电荷存在;灯灭了不是电荷消失了,而是电灯没有电流流过了。
二、“摩擦起电现象中,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获得电子的物体带负电。两个物体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两个物体正负电荷数量相等这个相等,举个例子,你一下就明白了,同学只有10元,你没有钱。此时你们两个人加起来的钱等于10元。如果同学给你10元,(失去电子,数量为10),那你就只能得到10元(得到电子,数量为10),现在加起来仍是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