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国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作为
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还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中国为有李四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而自豪,中华民族为有这样忠诚的儿子而骄傲。他坚持科学技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他的科学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国家的需求,为祖国和民族的富强奋斗。
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四光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早在三十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烟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询。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在战术找油田方面,他亲自选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并打出高产油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和经常指导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一切构造形迹都是成群发生的。每一群构造形迹和其他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群,往往个别形成构造带。构造带与构造带之间,有时存在着构造形迹不甚显著的地块,它们和围绕它们的或半围绕它们的构造带,形成一个整体,构成统一的构造体系。简单扼要地说,构造体系是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李四光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她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源于他研究中国石炭?二叠纪海水进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发表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萌芽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营养。他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理论已具雏型。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他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并对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的思想,她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