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革命报刊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被迫逃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华人聚居地区,短短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将海外华文报刊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影响最大。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举起反清革命的旗帜起,就开始了他们的宣传活动。其中《中国日报》、《民报》是革命派宣传的大本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时称“保皇会”)的报刊大论战,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从1900年起,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救亡热潮的推动下,从政变后的谷底逐年回升,并渐次形成高潮。从1899年到1905年,内地新创刊的中文报刊达354种之多。其中大多是政治上主张温和改革的报刊。著名的有《大公报》、《东方杂志》、《时报》和《京话日报》等。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步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其中居主流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著名的有《中国女报》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和《大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