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氏情侣鹦鹉
棕头牡丹鹦鹉,又称费氏情侣鹦鹉(学名:Agapornis fischeri)为鹦形目鹦鹉科的鸟类,在希腊语中“Agape”是爱的意思,而“Ornis”则是雀鸟的意思,故又称为“爱情鸟”。是一种非常喜欢群居及深情亲切的鹦鹉。体长一般在14厘米左右,体重50克。鸟喙红色,虹膜棕色有宽白眼圈。生活在非洲热带丛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树洞中营巢繁殖,以各种植物种子、水果和桨果为食。在野外,该鸟常集群危害农作物及果园,遭到当地农民驱赶。由于这种鸟羽色艳丽,常被捕捉饲养,致使野生数量越来越少。
外形特征
费氏情侣鹦鹉一般长度约15厘米,重量42-58克。鸟体为绿色,额头、鸟喙和眼睛之间、脸颊、喉咙为橘红色;头顶和头部后方为橄榄绿色;胸部上方和颈部为橙黄色;身体两侧、腹部、尾巴内侧覆羽黄绿色,尾部上方为蓝色;翅膀内侧覆羽蓝绿色;眼睛外有一圈粗宽的白眼圈,鸟喙红色,虹膜棕色。幼鸟体色较暗,鸟喙带有黑色。
略小于同属的桃脸情侣鹦鹉, 是七彩缤纷的小鹦鹉,深橙色的额头和脸颊, 配以黄色的前胸,青绿色的身体,紫蓝色的尾,一对镶着白边的眼睛,鲜红色的嘴,灰色的脚,非常漂亮可爱。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灌木丛和金合欢属植物分布的高原地区、介于1100米到2000米之间各种棕榈树和其他数种分布的林区、刺丛平原区、开阔的草原地型和农耕区等。
生活习性
在繁殖季会组成20到80只左右的群体,生性非常吵杂,往往还没看见其踪迹就会先听见那尖锐刺耳的鸣叫;平时会大批聚集于农耕区,觅食黍类、玉米和谷类作物等。有时候会高达数百只;大多在地面觅食,个性十分活泼大胆,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内接近它们。
费氏情侣鹦鹉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平常是游牧性质的鸟种,活动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而定。主要以地面上的草类种子、浆果、水果、植物嫩芽等为食。也会定期前往农耕区觅食农作物,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
分布范围
分布于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引进:布隆迪,肯尼亚,卢旺达,西班牙)。
栖息地:坦桑尼亚北部、赛伦盖提国家公园、卢旺达、布隆迪;从笼中逃脱的鸟在各地都有族群,大多栖息于坦桑尼亚、肯尼亚等沿海地区。
亚种分化
无亚种。经人工培养有多种色系的品种,如黄、白、钴蓝、紫、灰、银、乳白及杂纹等。
人工养殖
饲养管理
人工饲养牡丹鹦鹉,可成对或成群笼养,每对鸟的活动空间不得小于0.5立方米。鸟笼需用12号铅丝编制,网眼的直径不得超过2厘米,以防鸟钻出飞走。笼底应铺细砂,并及时清理粪便,保证笼内清洁卫生。牡丹鹦鹉常喂给稻谷、谷子、小米等饲料,还可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叶菜和水果。日常可把稗子、稻谷、谷子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
繁殖
牡丹鹦鹉一年中除炎热的夏季外,其他季节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鸟每窝产蛋6--8枚,孵化期约19天。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而雌鸟除取食饮水和排粪时外出之外,始终坚持孵化。雏鸟出壳后由亲鸟饲喂,35--40天方能离巢,50天左右才可独立生产,6个半月达到性成熟。
希望采纳,谢谢
这个才不是虎皮鹦鹉,而是牡丹鹦鹉
牡丹鹦鹉亦称情侣鹦鹉、爱情鸟。属鹦形目,鹦鹉科,计有9个品种,均产于非洲。牡丹鹦鹉在中国饲养共有3个类型:即黑头牡丹鹦鹉、红牡丹鹦鹉和黄头牡丹鹦鹉。牡丹鹦鹉体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喙红色,眼及蜡膜白色。头部黑褐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浅绿色,背部和翼为绿色,翼端呈黑色,尾绿色,脚灰色。另有棕头牡丹鹦鹉,头部棕褐色,俗称棕头牡丹。
牡丹鹦鹉.棕头小鸟
呵呵,你好幸运,捡了一只牡丹鹦鹉,建议喂小米,水果蔬菜也可以适量喂一些,但千万不要喂梨,梨吃多了会让鹦鹉拉肚子。
虎皮鹦鹉~很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