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导致的肌肉萎缩是怎么回事?该怎么防治啊?

2025-05-09 03:48: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脊髓损伤后导致肌萎缩的原因是脊髓神经不能传导支配调节肌肉的血供平衡。控制和治疗恢复肌萎缩必须先治疗脊髓神经恢复神经功能才能恢复肌肉弹性。而且不是什么时间想治就能治疗,若受累脊髓因缺血时间过久发生变性坏死,过了治疗期恢复是无望的。
因对病情了解到不够,需助请详细说明病发原因 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术前后磁共震照片,手术记录),现病情详细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定性、评估及治疗方案的议定有很大的帮助。看能否帮你。。

回答2:

加强功能锻炼,包括已瘫痪与未瘫痪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特别强调未瘫痪部位的主动运动,如利用哑铃或拉簧锻炼上肢及胸背部肌肉,为扶拐下地做好准备:同时可在仰卧位或俯卧位积极锻炼腰背肌。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起坐、离床。北京304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指出在上肢的帮助和上身的带动下,借助辅佐工具,如双杠、支具、四腿拐等,下地练习站立和行走。通过练习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可使患者树立信心。

回答3: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 、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肉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