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珍菇栽培出菇期如何管理?

秀珍菇栽培出菇期如何管理?
2025-05-09 13:33:5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栽培场所的选择:
菇房应选择通风良好,清洁的地区,四周没有杂草和臭水沟等菌蝇和菌蚊滋生的场所。菇房应安装通风设备,门窗均应安装细眼纱网,以防蝇蚊类进入。
2.出菇前的准备工作:
栽培种发满后应该菌丝洁白,均匀,健壮,无杂菌感染;对菇房应该进行预处理,DDV药剂熏蒸一整夜后散气,再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一夜,待气味散尽后,对菇房进行预湿处理,在整个床架,房间(包括大棚)的地面和墙壁均应大量喷水,使整个房间的湿度增加上去。在菇中布置2-3个杀蚊灯,以便控制虫口密度。
3.栽培种入棚:
将菌包摆放于栽培床架上,高度以床架高度为准,搬入栽培房中可以养菌两天,不用通风,房间仍然喷水保湿,一个棚中能放多少菌包,且放置多少层,这要与菇棚中的通风换气量匹配。
4.第一潮菇的出菇管理:
第一潮菇菌丝的养分积累最为集中,所以将来的产量也是所有潮次中最高的。开袋时沿着颈圈将塑料袋割掉,刮去原先老的菌种或肥大的原基。此时保持菇房的相对湿度达90%(可通过在菇房中悬挂无纺布喷湿来实现,有加湿器则最好),连续保持3-5天,房间温度保持在23-25℃,每天给予一定的漫射光,此时菇房应该勤加喷水,在喷水的时候给予通风。此阶段对通风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使CO2浓度控制在1000ppm以下即可。3-5天后可见料面上原基已经开始分化,并形成行大量的菇蕾,此时应该将无纺布收起来,增强通风和光照时间,或全天通风,但湿度一定要保持在85-90%,此时菇蕾分化很快,等菇柄伸长达3-4cm,菌盖直径达2cm即菌盖渐平展时可用细服喷雾器勤加喷雾,雾点可直接喷在菇体上,要细喷和勤喷,尤其在晴天干燥的天气条件下。条件合适一天后即可采菇,采菇后,去除料面的老根和一些没有分化的原基,可直刮至新鲜的培养料,刮完后不可直接向料面喷水。如果菇房中出菇不太整齐,则需将新采完的菌包转移,以方便其它菌包的出菇管理。一潮菇全部采完后,最好当天能全部刮净(刮去表面老根与枯死的幼菇及菇蕾,这些地方最容易受双翅目害虫的危害而烂包),此时菇房的湿度只要维持在70-80%即可,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培养料表面干燥一点,这样可以防止霉病的大量发生及防止部分虫卵的孵化(太干燥时每天可用喷雾器稍稍喷一点细雾),在此条件下养菌7-10天。
5.第二潮菇的管理:
第二潮菇出菇前需对菌包进行浸水处理(处理措施是用刀刮去表面稍干的培养料,这样处理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去除表面可能携带的一些虫卵与病斑;另一个是增加菌包在短时间内的吸水性,一般一天的浸水可使菌包增水30-50克,这就为出好下一潮菇提供了水份的保证),此时有霉病的最好能分开处理,以防交叉感染,然后放入4℃的冷库中24小时给予低温刺激,同时给杂菌以抑制处理。低温刺激一天,这个时间可以对菇房进行清洁处理,也可以用杀虫剂控制一下虫口密度。将菌包从冷库中搬出后,尤其要注意保湿处理,可以重新搭上无纺布随时喷水保湿,并增加菇房的光照时间和频次。待菇蕾再次显现后,管理同第一潮,此时通风与保湿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潮、第四潮及五六潮等的管理同二潮类似,关键是一个养菌与增水的处理上要合适。
6.末潮菇的处理.
可将菌包的尾部开部分袋面,出最后一批菇。

回答2:

  以我市发展传统蘑菇、香菇生产为主,同时适量开发珍稀食用菌类生产的食用菌产业结构思路。今年4月中旬,由市、区食用菌办组织引进示范生产的珍稀食用菌——袖珍菇(又称姬菇,型态菇色近似凤尾菇),第一批17万袋在飞鸾镇落户。经60-70天的精心培育已于7月上旬陆续采收上市。第一茬菇每袋平均收获45克,平均鲜菇售价每公斤6.6元,7吨多的鲜菇销往港、台和上海、广东市场。7月上旬采收的菌筒经18天左右的培养,7月下旬又已开始收获第二茬,一般每袋可延续收获七、八次,总产量平均每筒袋达到8两左右。
  袖珍菇目前有底温、中温、高温三种适应不同自然温度生长的菌株,故具有适合常年培育生产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每批生产周期为四个月,一年可生产培育三批。由于罗源现有一台商公司,可按用户的生产计划专业生产接好菌种的菌筒,以每袋筒0.68-0.70元价格送货上门,提供生产者培育、管理,并可按鲜菇6元/公斤保价回收产品,也允许将鲜菇卖给其他客户的经营方式,这不仅可为栽培者分担生产菌筒所需要的原辅材料,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等堵多事务,同时也减轻产品销路的后顾之忧,较大地适应大部分菇农的栽培发展。
  袖珍菇的生产培育是以室内墙式单排堆叠式出菇为主,适合利用闲置的场所进行工厂化、集约化、规模化栽培管理。也适合各家各户分散栽培,但分散小规模栽培,最好在同一村点的总量能达到10万筒袋以上,以利在夏季高温时节集中低温刺激出菇和产品低温保鲜工艺设备的共同使用,减少各户投资。
  众多咨询电话及短信均对“今年食用菌推出什么新技术”感兴趣,来济联系的、信函求教的,甚至还有连续短信咨询的,今将答复内容进行整理发出,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借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软技术类
  爆发出菇技术:技术的核心主要有四点,即对菌种进行脱毒、菇棚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杀、调配基料营养、强化菌丝后熟;技术应用的投入产出比在1:6左右,高者可达1:8,是近年来技术含量较高、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经济回报率较高的实用性技术。
  1+1>2技术模式:该技术的实施,要求栽培户拥有两个菇棚,一个发菌,一个出菇,两棚交替,运用爆发出菇技术进行生产操作,年度内最大投料量可达8批左右,相同的菇棚面积、相同的时间段、相同的生产成本,生产效益提高4~6倍甚至更多。
  二.科技产品类
  百病傻:杀灭病害、处理覆土材料的最新科技产品,针对生产中易出现的腐烂病、褐斑病以及其它霉菌性病害进行杀灭,该药物的专一性较强,对食用菌菌丝的副作用微小,病害一般性发作时,采掉病菇后加强通风,喷1~2遍即可,病害较重时喷2~3遍.在双孢菇、鸡腿菇、草菇等生产中,还可用于处理覆土材料,以杀某些病原菌。
  三维精素:全称为“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具有明显的促进菌丝健壮、提高食用菌抗性、大幅增加产量等作用,拌料与喷施相结合,一般增产效率在30%以上,高者可达50%左右,并且减少污染、提高菇品商品性等效果明显,近几年鲁、冀、苏、豫、皖、陕以及东北三省众多栽培户均在使用,社会效益极为显著。
  百病去无踪:预防性用药,根据食用菌生产中易发生的各种真菌性污染、细菌性污染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的发生规律、并对各种药物进行分析研究之后,研制成功的抑菌、杀菌产品;主要是利用药物的渗透能力,首先使病菌细胞表面失去活力、并与之争夺水分,继之渗入其内部,从而达到灭活杂菌病害细胞组织之目的。综合分析在不同杂菌、不同病害上的试验结果,抑菌、杀菌总有效率在95%左右。
  消霉王:杀灭病原菌的主要药物,针对生产中发生的污染、病害研制,对斑点状霉菌,注射50~100倍消霉王溶液;对斑块状霉菌,注射50倍溶液;对连片状霉菌,割开塑膜直接刷施药粉;霉菌严重的菌袋,可除去塑袋,兑100倍左右药液浸洗菌柱即可;同时,还可对菇棚喷洒:200~400倍溶液。
  菇病消:生料、发酵料栽培拌料专用产品,针对目前食用菌栽培中的污染和病害而研究,按比例使用菇病消拌料后,即可最大程度的避免污染,并可有效防除栽培后期的某些病害,实验证明:该产品能够保证98%左右的生产成功率。
  保成功:孰料专用。针对制种、熟料栽培中的各种污染研制,克服了一般药物不耐高温、容易分解等困难,大量实验证明:一般熟料生产的成功率可达到95~98%的水平,是目前食用菌生产中最有保证的有效药物,而且,产品为绿色、无残留,为生产绿色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黄菇一喷灵:蘑菇病害防治兼用药物,在预防基础上,专治平菇黄菇病、双孢菇褐变病、白灵菇褐腐病等。每袋兑15千克水,直喷菇体或料面。一般病情喷洒一遍即可,病情较重时连喷2~3遍即愈。
  蘑菇杀病灵:预防杀菌兼用。用于预防时与百病去无踪交替使用,既可防病,又可预防病害产生抗药性;对平菇、双孢菇、草菇、姬菇、白灵菇、杏鲍菇等子实体褐腐病、黄褐病、腐烂病、肿胀菇、臭菇、死菇等诸多病害,一般连喷2~3遍,治愈率可达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