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谋圣张良

2025-05-09 18:25:0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中国历史上足智多谋的人物,可谓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是能够称得上谋圣的人物,唯有张良。有人说姜子牙,江湖曰:未可。子牙相周,此时周朝已成气候。有人说鬼谷子,鬼谷子虽然智谋高深,但是仅以高足示人。有人说刘伯温,伯温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可惜不知隐退,以致屈死。
历史上张良似乎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硬汉子,据历史记载,张良容貌不错,司马迁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可见张良不过是一个相貌普通的文生公子。既不像庞统之流长着一张俗不可耐的脸,也不像诸葛亮那样风流潇洒宛若神仙下凡。张良有点像娇滴滴的美娘子。
不过张良一出来就让世人惊艳,那是在秦始皇东巡的时候,张良居然敢和一个大力士手持大铁锤要刺杀秦始皇,结果击中了秦始皇的副座,而在秦始皇下令处死肇事者时,张良居然全身而退。不简单呀,第一次出场,就搞了个满堂彩,从此隐形埋名,以图东山再起。
不久,东巡的秦始皇久病不起,后来死去。大臣李斯和权臣赵高合谋逼死扶苏,拥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即位,接着,赵高为了独揽大权,利用胡亥弄死李斯全家,从此秦朝政权更加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秦二世即位,还不如父亲,因为是个傀儡,穷奢极欲,比起父亲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不久,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而张良隐匿民间,一直在寻找可以推翻暴秦的力量。有人推荐他到韩王成手下任司徒,张良觉得此人不堪大任,于是便在刘邦手下效力。后来兵发秦都,迫使子婴投降,张良初使小计。
刘邦的强大,让很有野心的项羽一直不安,在范增等人的鼓动下,起了杀刘邦的心思。张良跟随,瓦解项羽对方的将领项伯,并且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项羽款留刘邦会饮。席间,项羽的谋臣范增屡次举目示意项羽,又再三举起所佩玉块,暗示他速下决断,杀死刘邦。张良一看情况不妙,赶快起身出帐去找樊哙,命其速去护驾。樊哙二话没说,持剑拥盾闯入军门,直奔帐下,两眼怒视项羽,头发上指,大有万夫不挡之勇。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楚霸王分封天下诸王,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就这样,张良为了刘邦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刘邦坐了天下,对张良赞不绝口,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过张良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急流勇退。他深知功臣如果不觉悟,肯定是死路一条。因此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北宋诗人黄庭坚早年游历张良故里,慨然叹曰: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的确,千古谋士多矣,既能佐助草莽英雄登上大位开拓进取,又能明哲保身隐退江湖的,君是第一人。可见谋圣的称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回答2:

张良肯定不是用兵如神的军事人才,因为无论是他单独带兵还是参化,都没打过什么出色的胜仗。
张良肯定也不是治府之才,因为他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政绩。
但是张良绝对是任何帝王梦寐以求的顶尖人才——那种对人心时局极有洞察力的智谋之士。
张良,萧何,韩信实际上代表了三种顶尖人才:智库、吏才、将才。
张良对刘邦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他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利害关系中穿透层层迷雾,直指问题的要害,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往往比努力还重要——比如读研还是工作?炒股还是炒房?涨还是跌?如果每个选择题都做对了,你会成为亿万富翁。
项羽军霸上,张良劝刘邦去向项羽谢罪,这是刘邦当时唯一的生路,刘邦顺着这条路活下来了。
刘邦彭城大败,魏赵齐燕皆叛汉归楚,项羽直扑宛洛,汉军危在旦夕,混乱不堪且迅速恶化的局势中,张良却迅速看出形势的转机之处:韩信国士无双可独当一面,使之攻略北方;彭越贪婪,可收买,使袭击项羽脆弱的粮道;英布与项羽有隙,害怕被报复,可以离间,拿来挡枪。——后果然靠这三张牌打败项羽。
鸿沟画界后刘邦想罢兵,张良建议急击勿失,不要让项羽有喘息之机。
刘邦固陵战败后,诸侯不动如山,张良看准诸侯心思,建议刘邦裂图封国收买诸侯,结果诸侯兵来,迅速灭掉项羽。

回答3:

简单地说 有统率之才 无治国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