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国军没守住一个南京城,是天灾还是人

2025-05-10 00:41:2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第二、三次防卫会议,李宗仁主张弃守南京:“南京在战术上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随后,蒋中正询问德国军事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他以军事观点赞成李宗仁的论点,并竭力主张“不作无谓的牺牲。”会议上唐生智自告奋勇,主张南京非固守不可:“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在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何应钦表示唐生智担负这个责任很适当,蒋中正也认为,南京为首都所在,总理陵寝所在,不可不作重大牺牲,期望固守南京三个月至一年。11月20日,蒋中正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官。
唐生智拒绝向日军投降后下令扣留所有船只,不许军民渡江,却私藏船只为自己预留退路,本想让将士们“破釜沈舟”、“置死地而后生”,结果扣留船只的军令反成了国军突围时的最大阻碍。当南京城郊还在激战时,唐生智已乘车北上,经徐州往武汉。之后唐生智更将弃守南京的责任归咎于新补士兵过多与孙元良之88师溃败。

回答2: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又一次遭受巨大挫折。南京大屠杀惨案是可以载入历史、永世不忘的民族之耻。
面对外敌,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最终赢得了这场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正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