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岩的相关事件

2025-05-08 13:53: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2002年7月,对申扎县北侧的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进行了实地观测,观测内容包括了枕状玄武岩、席状岩墙群、堆晶岩、变质橄榄岩单元。
1999年3月5日火山弧下的减压熔化一般认为,在消亡带之上的地幔楔中,由于来自府冲板块的水汽液的影响,发生了橄榄岩的熔化。
1998年的意见,有两类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一类是变形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等组合,与超高压—高压榴辉岩体形态、组构及几何关系紧密相关,另一类是辉石岩、角闪辉石岩及辉长岩组合,多为年轻的侵入体,受断裂控制,有明确的与围岩侵入接触关系、岩浆组构及Jahn等于1998年的年代学证据。
1997年,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石油地质调查队在玛尔果茶卡东山发现由6个辉石橄榄岩小岩体组成的岩群,出露于中晚侏罗世中酸性侵入杂岩中。其后在1997年,澳大利亚华裔学者Niu Yaoling在研究深海橄榄岩时认为,深海橄榄岩(Abyssal peridotites)与其伴生的洋中脊玄武岩(MORB)并不存在化学成分互补关系,并且深海橄榄岩的橄榄石含量比理论的熔融残留地幔橄榄岩多。
1990年夏天,我们发现彭家傍岩体中有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深源包体,其直径约15cm呈椭圆形。
1988年柳树泉堆晶异剥橄榄岩是首次发现的,露头见于克拉麦里柳树泉附近。
1987年汉诺坝玄武岩的碱性玄武岩中曾见有上地慢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尤其在张北大麻坪一带这些大小不等的包体已作为橄榄石矿开采。
1987年用背散射电子图象法对中国东部和国外若干地区的高位错密度的橄榄岩包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6年,多次深入火山岩区进行实地考察,对火山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在很多岩体中采集到深源尖晶石相和石榴石相橄榄岩包体及数种高压巨晶,为本区火山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科学依据。
1983年分带和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但在该岩体的橄榄岩相中橄榄石Fo含量变化范围是从80一92,极差值为12。
橄榄岩
1979年在澳大利亚的东金伯利找到迄今世界上品位最高、储量最大的阿尔盖撖榄钾镁煌斑岩后,又在世界各地的方辉橄榄岩、纯橄岩、碱性超基性岩、碱性煌斑岩、片麻岩中的榴橄岩、榴辉岩中发现了金刚石,说明金刚石不是金伯利岩的专属品。
1972年美国地质学会彭罗斯(Penrose)会议将蛇绿岩定为一种特殊的镁铁岩至超镁铁岩的共生组合,一个完整的蛇绿岩剖面可以与现代大洋洋壳对比,从底部向上的层序为:“构造化橄榄岩”层,又称“变质橄榄岩或变形橄榄岩”层,超镁铁堆积岩层,镁铁堆积岩层浅色岩层“席状岩墙杂岩”层及“枕状熔岩”层。
蛇绿岩这个术语的正式定义是在1972年“彭罗斯野外大会”给定的,强调三位一体的岩石组合,即海相玄武岩、基性超基性深成岩(堆晶岩)和构造橄榄岩。
1972年,曾以特罗多斯蛇绿岩为代表,认为蛇绿岩套是有完整层序的,尤其应见变质橄榄岩。
1957年久野发表了《夏威夷岩浆的分异》一文,提出了一个关于玄武岩浆成因的新观点:上地幔橄榄岩部份熔融,生成了玄武岩浆,并由于熔融地点所处深度的不同,分别生成了拉斑玄武岩浆和碱性玄武岩浆。
1957年德勒尔(De Roerer)提出: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体可能是构造搬运的橄榄岩地幔的碎块。
1947年利用RV Atlantis号进行海底采样以来,主要在大西洋中央海岭、印度洋中央海岭等地区发现了大量的超镁铁岩(以橄榄岩为主)从而知道了超镁铁岩在洋底广泛存在的事实。
1927年,斯坦曼(Steinmann)将蛇绿岩定义为包括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细碧岩和有关的、有生成关系的岩石组合,是一种同源的火成作用形成的。
1871年,在距这个岩管不远的金伯利城的附近,又发现了另一个含金刚石的角砾云母橄榄岩,岩体也呈管(筒)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