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又称自利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2、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3、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又称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扩展资料:
1、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原因:
(1)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
(2)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要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多;
(3)接受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
(4)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进了自利偏差。
(5)印象管理理论: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评价。当别人问原因时,人们会尽量让对方相信,成功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而失败则不能怪自己,如此才能使对方给自己较高的评价。
2、产生活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原因:
(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
行动者很难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人的直接的观察,而由于外在的情境因素很容易观察到,它们成为知觉的对象。反过来,观察者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行动者身上,因此行动者的个人特质就成为主要知觉对象。
(2)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而且行为者可能对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态度和能力非常清楚,于是活动者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某些短暂的因素。而观察者对行动者当时的状态和过去的行为方式不是很了解,他们就会假定行动者当前的行为和过去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因此会归因于内在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因误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归因偏差
1.认知性偏差 (1)行动者与观察者 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例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就学生本人(行动者)来说,他可能以试题太难、范围太广等外在因素来解释考试失败的行为;但就教师(旁观者)来说,他往往以学生不用功、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或者素质太差等内在因素来解释这种考试失败的行为。换句话说,对于考试失败,行动者本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外在的、情境的因素,而一般人对于别人的行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内在的、个人的因素。导致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对于自身的行为很难做直接深入的观察,于是,他们的注意力偏重于外在的情境因素;相反,观察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及其内在因素。 第二种解释认为,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他们的反应会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差别,这种信息是观察者难以获得的。旁观者由于对行动者过去的行为方式了解较少,于是,他们往往假定行动者当前的行为方式与过去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于是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因素(章志光、金盛华,1996)。 (2)显著性与获得性 归因中的协变性原则被认为是一种符合逻辑模式的归因。但是,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人们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按照逻辑来归因,其不符合逻辑的归因表现为利用自我满足的策略来归因。自我满足的策略又由自我夸张和自我保护两种策略组成。在前一种策略下,人们把成功全部归于内部的原因;在后一种策略下,人们把失败全部归于外部的原因。人们自我满足的倾向往往随自我卷入(ego involvement)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愈深,自我满足的程度也愈高。人们为什么有自我满足的倾向? Bradley(1978)认为,人们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虽有正确认识,但为了使别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他们只好“往自己脸上贴金”,推卸自己的责任。 归因中的自我保护倾向还表现为自我设阻。例如,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对自己是否能取胜没有充分的把握,怕万一比赛失利,遭受他人的耻笑和轻视。 为了避免面对这种不愉快的后果,有些运动员可能采取自我设阻的技巧,如赛前故意受伤,故意与队友、家属和教练发生矛盾、冲突,故意忘记带自己习惯用的运动器械(如球拍等)登场,或是制造其他身心不舒适的症状等。这样做是的目的是为将来万一比赛失利时留一条后路,归罪于这些因素,从而减少个人对行为后果所应负的责任。如果有这许多困难存在的情况下,依然能获得好的比赛名次,那么就更能显示个人“功力”的不凡。采取这种自我保护策略的人虽然可以不必面对自己缺乏某种优良特质的难题,但却会减少成功的可能性。 人们在归因时具有自我满足倾向的假设是由Miller 和Ross1975年提出来的。但是,研究结果表明,体验到成功的人会把成功归因于诸如努力和能力的内部因素;体验到失败的人当在归因时常有自我保护的倾向,则会把失败归因于某些情境的因素。研究还表明,在客观地确定成功或失败的条件下,被试倾向于用自我满足的策略来选择归因,但在主观地确定成功或失败的条件下,即被试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目标实现的情况”来进行归因,则会把失败同时归于内部的原因和外部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另一方面是裁判不公。只是具有自我满足倾向的人更会把失败归于这两种原因中的外部原因,即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做出极大的努力是由于某些外部的原因(如裁判不公)所造成的。当被试对自己所理解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一般是合乎逻辑地归因的,而不是采用自我满足的策略。 Gill在1980年的一项研究中,要求男女篮球队员在赢了或输了之后说明,成功或失败主要是他们自己运动队的责任,还是他们对手的责任。结果表明,运动员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运动队,把失败归于别的队,支持了自我满足倾向的假设。但是,要求运动员说明成功或失败主要在于他们自己(内部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队友(外部原因)时,结果表明赢队的队员认为,主要责任在于自己队的队友,而输队的队员认为主要责任在于他们自己。Gill的研究没有支持自我满足倾向的假设。 对上述不同的研究结果, Bradley曾进行过总结:归因过程不可能单纯是合乎逻辑的,或者是不合乎逻辑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都会运用自我满足倾向的策略,差别只在于用得多还是少的问题。归因时,究竟是否采用符合逻辑、或不符合逻辑的归因方式,这与个体的自尊心高低不同有关。(祝蓓里编,1992;章志光、金盛华, 1996) 社会比较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适当的背景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当有关的背景因素相当时,比较出来的结果才有意义。然而,人们出于自尊往往会选择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较,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结论(章志光,金盛华,1996)。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基本归因错误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自利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