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泉山心得体会

2025-05-14 00:52: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大泉山村原名西岭村,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出版后不久,更名为大泉山村。这一地区处于农牧交错地带,整体上“地势最高,暮春犹寒,初秋多霜,冬极冷冻”,因此只能保证“田成一季”。另外,因属黄土丘陵区,“山高地瘠,兼之春寒霜早,长养时促,无有奇花异石为珍玩,至草木虫鱼鸟兽菜果之属,亦无超奇以充滋味。”就地形而言,各类用地的坡度较大,且黄土覆盖较浅,石质裸露较多,土壤含养分少,在气候上干燥多风,冬季较长且气温较低,夏季较短且多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由于地势阻隔,大泉山村与外界没有便捷的出入通道,导致信息闭塞,可供开发的耕地也较少,且全部为旱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单位面积产量很低。全村的生活用水主要依靠汇集雨水和从数里之外的白登河滩地提水。大泉山村一直没有通电,直到1979年7月25日,村内35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营后,村民才有电可用。同时,村内所有的工程实施只能依靠单纯的人工劳动,劳动工具仍以传统工具为主。
全村的800亩耕地全部为旱田,完全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在进行土改的时候,甚至找不出地主或富农。新中国成立初期,贫农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靠吞糠咽菜维持,即使是上中农也只能达到靠腌菜和淡饭维持温饱。
统计数据显示,大泉山村所在区域内的当地每户平均实际拥有耕地约28亩,而在农业合作化以前年人均拥有粮食大约在300市斤左右。贫农、下中农、中农的生活水准实际上基本一致,都处在较低的水平线上。以每人每天最低需要400克粮食计算,每年仍存在粮食缺口;上中农通过开荒取得耕地,但由粮食每亩平均产量可以看出,其生产水平十分低下。人们维持生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节流而不是开源。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当地的粮食产出又无法承载更多的人口。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考虑让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但“塞北妇女自古不知纺织,尺布寸缕,皆买之市肆。而市廛估客,远购于直隶威唐等处,其价甚昂。民间稼穑登场,半以易布。此衣食所由交困也”。在社会生产组织结构上,当地农户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粗放式农业种植,户与户之间经济来往甚少,由于整个村庄社会阶层普遍贫困,使分散经营的方式长期延续下来。
据《阳高县志·事件纪略》中记载:“大泉山坐落在阳高县城南12.5公里处,是西岭村西的一座土石山,海拔1200多米。山腰有座奶奶庙,由于山是荒山,沟是荒沟,庙已多年断了香火。”这座奶奶庙名叫凤泉寺,距离大泉山村大约500米左右,而大泉山村民从来不去庙里祭拜,也不同庙里的出家人来往。1938年,早年曾读过初级师范的道士张凤林来到西岭村,同时买下凤泉寺周围的荒山,并在山腰上打了一眼窑洞住了下来,靠开荒种地维持生计。高进才“8岁起当羊伴,扛长活。1943年,为生活所迫,孑身一人流落到阳高县中部贫瘠的丘陵山区,在大泉山上一座古庙与庙人张凤林相识,共守庙业,治理荒山”。张凤林和高进才经过不断实践,逐渐总结出一套“治水用水,蓄水保土,改良土壤”的办法。根据不同地形的冲刷情况,采取了挖坑、开渠、培埂、堵沟等办法,尽可能地把水蓄起来进行利用,并结合植树造林来巩固水土。从1938年到1955年,两人总共治理了约460亩荒坡。当时的农业科技人员对他们的治理工作作出如下评价:第一,与蓄水保土的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常常跑在造林的前头或和造林同时进行……所有的工程均采用投入少、效果好的措施,不用过多的劳力,不用特殊的工程材料;考虑工程安全的着眼点是分散集中的径流,而不是不惜工本地过高要求工程质量。第二,与农业技术相结合,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真正统一起来,既减轻了造林的整地和抚育工作,又结合了农民眼前的利益。第三,限于当时的条件,造林所采用的种子、苗木和枝条,虽还存在着品种不良的缺点,但就扩大地区普遍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来说,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仍然有极大意义。
总的来说,大泉山村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将治理与利用结合起来,为实现基本的物质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浪潮的高涨,张凤林和高进才积累的水土保持经验,为大泉山村成为全国学习的先进典型铺垫了伏笔。

回答2:

링 홀터넥 지브라 점프수트
(35차리오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