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汉族地区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特殊音乐玩具,与晋商活动有密切关系,曾在民间广为流行。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上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山西交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吕梁市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产地,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
琉璃咯嘣历史上在我国北方地区春节期间较为流行,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早在明代已经流行,尤其是晋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几乎处处都有。名称也有很多,晋中叫咯嘣嘣,北京人叫噗噗噔儿或不不登、响葫芦、倒噎气,在山东济南称为鼓子,在甘肃省兰州则叫乒乒乓、哈哈笑等。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琉璃咯嘣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玩具,与对联、年画、剪纸等一起成为我国北方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交城有句童谣: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一阵阵。琉璃咯嘣是玻璃做的,容易碎,吹吸的时候很有讲究。用力小了出不了声,用力过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