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木瓜炭疽病是什么?

2025-05-08 02:21: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Collotorichum papayae(Henn.)Syd.

Gloeosporium papayae P.Henn.

症状(图2-61)

图2-61 番木瓜炭痕病

1.病果及病果剖面 2.圆盘孢菌 3.毛盘孢菌

本病主要为害果实,其次为害叶片和叶柄。被害果的果面首先出现一至数个污黄色或暗褐色的水渍状小斑点,渐扩大到直径5—6mm时,病斑下陷,并出现同心轮纹。其上生无数突起的朱红色小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不久突起小点破裂露出朱红色的液点(分生孢子)。后期病斑表面往往亦会出现黑色小点(为Colletotrichum papayae P.Henn.的分生孢子盘)或黑色小点与朱红色小点相间排列的同心轮纹。由于菌丝的交错发展,使菌丝与果内组织结成一个硬化的圆锥状物,用手挖之,易脱出。

在叶上的病斑多发生于叶尖及叶缘,少数在叶的中部或叶脉上。病斑褐色,不规则形,上生小黑点。为害叶柄时,病斑多发生在将脱落或已脱落的柄上。病健部不明显,其上也产生无数的黑色小点或朱红色小点,但后者没有像在果实上那样粘糊,且病部不下陷。

病原

本病病原菌有两种,一种为Gloeosporium papayae P.Henn.主要为害果实及叶柄;另一种为Colletotrichum papayae(Henn.)Syd.主要侵害叶及叶柄,有时也在果实的老病斑上出现。这两种是否同种,需进一步研究。在自然状态下,两种菌均只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盘中。分生孢子盘生于表皮下,表皮破裂后裸露于外。G.papayae的分生孢子梗无色,短杆状,聚生,没有或有1—2个横隔膜,大小为32.5—35×5.8—6.8μm。分生孢子顶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单胞,无色,长椭圆形,两端细胞汁较浓厚,中间稀薄,似有隔膜,大小为12.5—32.5×3.5—6.8μm,在水中数小时即萌发芽管,此时分生孢子变成两个细胞,每个细胞均生出1—2个芽管。C.papayae的分生孢子盘直径120—200μm。刚毛褐色至黑色,刺状,散生在分生孢子盘中,有隔膜1—2个,长宽为50—70×4—5μm,不分枝,上部尖,下部略宽。分生孢子无色,圆筒形,内含1—2个油点,大小为14—18×4—5μm。本菌除寄生番木瓜外,尚为害杧果和夹竹桃。

发生规律

两种病菌可以在病树的僵果、叶、叶柄和病残体上过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落于叶、叶柄或果实上,遇水湿即萌发芽管,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由表皮侵入叶、叶柄及果实。产生病斑和大量的分生孢子,再进行重复侵染,病害得以扩展和蔓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在广州地区8—9月间本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

冬季彻底清除病果、病叶(特别是发病的叶柄),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在植株上喷布1%波尔多液(加0.2%的大豆粉或洗衣粉作展着剂),以喷湿枝叶为准。

2.喷药保护

在发病季节喷0.5%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3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10—15天1次,连续3—4次,重点喷在果实上。

3.注意田间卫生

在生长季节,要随时清除病果病叶,以减少再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