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锦衣卫,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而明朝的诏狱,知道的人就会少了一些。其实只要有锦衣卫的电影和影视剧,一般都会有诏狱的镜头出现。因为这个诏狱是由锦衣卫掌管和控制的,实质上诏狱就是锦衣卫拘押和审讯人犯的场所。
在电视剧《绣春刀2修罗战场》中就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同样身为锦衣卫的殷澄放了事为了不去诏狱,他宁愿选择自刎。殷澄是厂子里面的人,对于诏狱他是完全知情的,可他宁可去死也不愿意被关进诏狱里面,由此可见明朝的这个诏狱是非常的恐怖的。
诏狱到底有多恐怖,我们先看看它的环境。史书记载,诏狱狱中是“水火不入,疫疠之气斥囹圄”。和一般的监狱不同,诏狱是一种半地下式的监狱。诏狱没有窗户,一年四季阴暗潮湿。诏狱的存在是与世隔绝的,里面看不到外面的阳光,也听不到外面的喧哗。所能见的是阴暗角落微弱的残烛,能听到的是受讯人被严刑拷打的凄凄哀嚎。诏狱的空气质量很差,这个封闭不透气的笼子里处处弥漫着霉气与血腥。
诏狱的刑具也是极度的恐怖。据记载,诏狱中主要用到的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琵琶等十八种刑具,除了这些外,诏狱中的锦衣卫还经常发明一些其他的惩罚方式。例如梳洗、灌鼻、钉指、贴官纸等等。在诏狱众多的刑具里,“械、镣、棍、拶、夹棍”被称之为全刑。受到全刑的人犯用刑下来,都是哀声震壁血肉溃烂。其惨状让人不忍目睹。这也难怪,被关进诏狱的人宁可一死,也不愿残受那般地狱魔鬼的折磨。可是一进了诏狱,那就是求死不能,惨毒难言了。
有人说,明朝的锦衣卫是魔鬼,他臭名昭著!其实这一点也不假。锦衣卫的可怕之处不是他们的目中无人、飞扬跋扈,而是在于他们在自己的演绎场——诏狱里面的心狠手辣的表演。
诏狱原本是皇帝维护皇权,严惩叛臣逆子的场所,但后来权宦的出现,诏狱一下演变臣宦官公报私仇,疯狂报复政敌的地方。
明朝天启年间,“东林六君子”之一的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反被魏忠贤诬陷受贿,被关进诏狱,在狱中杨涟历经拷打,惨死在狱中。同时被关进诏狱的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人也被魏忠贤害死在诏狱中。
明朝的诏狱这么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呢?其实也有,但只是幸运的一少部分,如海瑞。海瑞是幸运的,在诏狱之中历经九死一生,受尽了诏狱锦衣卫的折磨,最后在新皇的开恩下享受了新生。
明朝时期的诏狱,其实不是唯一的,经皇帝同意后,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其实都相继设立过,不过我们一般提到诏狱,指的都是由锦衣卫控制的锦衣卫诏狱。锦衣卫诏狱的恐怖是多面的,不仅环境糟糕、刑具众多,更可怕的是他们的滥用刑罚。
首先,诏狱环境极度恶劣。史载狱中“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和一般建在地面上的鉴于不同,诏狱是一种半地下室的监狱,诏狱四面也不设窗户,不仅阴暗潮湿,且隔绝了一切声音和光线,能看到的仅是微弱的烛光,而听能到的就只有用刑时的惨叫声。而由于终日不见阳光,诏狱的空气质量也极差。待在这种环境中,完全就是一种从心理到生理上的全面折磨。
其次,刑具极度恐怖。按照记载,诏狱中主要用到的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而除了这些之外,诏狱中的锦衣卫还经常发明一些其他的惩罚方式,例如梳洗、灌鼻、钉指等等,其中“械、镣、棍、拶、夹棍”被称为全刑,很少有人能够全部挺过去。每次用刑下来,囚犯哀声震壁,血肉溃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惨毒难言。
最后,诏狱用刑不受约束。最初,诏狱只有审讯之权,审理完成后还要送交三法司定罪,但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锦衣卫诏狱审理完犯人之后,直接提交皇帝,三法司连定罪之权也没了。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
虽然诏狱如此恐怖,入之便是“九死一生”,令人谈之色变。不过,虽然有人能够将在锦衣卫的刑具中活下来,但能够走出诏狱的却少之又少,而且就算能够走出来,也已经是半死不活。
没有人能扛住,宁死不进诏狱。 在明朝历史上,有之前朝代没有的历史机构。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实权部门,一个在明朝两百多年历史上始终存在的地方。虽然几经波折,却不改他的恐怖——锦衣卫诏狱。
明代的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或是“锦衣狱”,由北镇抚司署理,可直接拷掠刑讯,取旨行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三法司均无权过问,狱中“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十八种,史称:“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嘉靖时刑科都给事中刘济有谓:“国家置三法司,专理刑狱,或主质成,或主平反。权臣不得以恩怨为出入,天子不得以喜怒为重轻。自锦衣镇抚之官专理诏狱,而法司几成虚设。”
万历年间,临江知府钱若赓被明神宗朱翊钧投入诏狱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其子钱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直到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才将他释放。瞿式耜曾道:“往者魏、崔之世,凡属凶网,即烦缇骑,一属缇骑,即下镇抚,魂飞汤火,惨毒难言,苟得一送法司,便不啻天堂之乐矣。”沈家本《历代刑法考》言:“恂一代秕政,为古今所无者。”顾大武的《诏狱惨言》也曾描写杨涟在内的“六君子”在镇抚司内被锦衣卫指挥佥事许显纯严刑拷问的惨状。
在明朝历史上,锦衣卫是一个特务机构,一个专司缉拿,断案等机构。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锦衣卫的所有权力有所加强。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在这样情况下,相信任何人不愿意进锦衣卫诏狱,进去就等于是交代了。大臣死在外面或许还有一个全乎的,死在里面可能家人都看不到尸身。
锦衣卫的存在是封建帝国对于民众和臣子的一种掌控的工具,一种压制民众思想的工具,他的存在就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一把悬在老百姓和大臣头上的刀。
杨继盛做翰林之后,厌恶朝中权贵严嵩,上书血劾(血劾∶以血为墨,上书弹劾,几乎无人敢用,因为血劾是与弹劾的人不死不休),更何况一边是刚刚入宫的杨继盛,一边是朝中权贵,所有人都认为杨继盛疯了。杨继盛明白自己一定会死,但自己已经弹劾了严嵩,成功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果然,杨继盛被打了三十杀威棍,被打的皮开肉绽的杨继盛被关入诏狱(诏狱∶锦衣卫的监狱,又称锦衣狱)。
当天晚上,狱卒检查监狱,杨继盛向狱卒借点光,然后狱卒看见了让自己一生难忘的一幕,杨继盛用着碎瓷碗,刮着大腿上的腐肉,碎瓷碗并不锋利,有时过了很久才能刮下一块,终于腐肉刮完,杨继盛开始剔除骨头上的筋膜。
寂静的夜里只剩下磨骨头的沙沙声,见过各种残忍场面的狱卒的手竟开始至不住的颤抖,一句话突然打破了平静。“手别抖看不见了”
曾有同乡,托人给杨继盛寄一副蛇胆,说这能止疼,杨继盛回答说“拿回去,我杨继盛自己有胆,不用这个”
最后,在牢里关了三年的杨继盛,被斩首,天下冤之。
明朝对于读书人的管理还是比较重的,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人民的力量,他们害怕读书人煽动人民群众。所以一般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