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模式是我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生产中所采用的栽培模式,其特点是栽培在自然条件下无荫棚、全程阳光直射、畦式排袋、自动喷灌、病虫害少,但容易因喷水造成耳片带有泥沙,使泥耳、沙耳的比例增多。
(1)工艺流程
栽培场选择—整畦—喷灌设施铺设—排袋—出耳管理—采收加工。
(2)技术要点
①选场。选择在空气流通、靠近水源、清洁卫生、光线充足的空闲地或稀疏的林地。
②整畦。根据场地的走向翻土暴晒、碎土、建畦,使畦的长方向为东西走向,畦宽1.2米,长度不限,畦面平整,上铺有2厘米的粗沙或芒萁、芦苇等覆盖物,以防止在喷水时泥土沾粘耳片,沟宽20厘米,沟面平整,便以行走。
③喷灌设施。沿各畦的中部铺设一条内径1厘米的耐压塑料管,管上有许多微孔,当增压水进入时可多方向雾状喷雾,喷雾管与增压泵相连接,各管相通。
④水源引入。引入清洁、符合食用菌用水卫生标准的水源,并采用高位优势或与增压泵、喷雾管道相配套,形成全栽培场的完整喷灌系统。
⑤排袋开穴。选择晴天进行开穴排袋,袋底朝上,用消毒过的小刀或刀片在袋壁四周均匀开6~10个“V”字型或“X”字形的出耳口,穴口排列成品字形。“V”字形出耳口角度为50~65度,划口深0.3~0.5厘米,割口边长2~2.5厘米,每个穴口面积约2~3厘米2。开穴后用0.2%金霉素液喷洒一次,防止细菌污染穴口。把已开好穴的菌袋拔除棉塞、脱去套环,袋口用线扎住,整齐地铺上畦面,每袋相距10~15厘米,保持袋间的空气畅通,有利于出耳。
⑥出耳管理。这个管理环节基本上是根据天气、气温等灵活管理,喷水的次数和喷水量依天气而定,出耳阶段保持栽培场(室)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长耳阶段的空气相对湿度可略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