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不但已成为时代文学经典,而且在同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中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时间段里,有一定创作业绩的作家多达6000余人,他们出版的各类作品至少有13500余种。但是,能够体现这一时期文化精神、人格理想和思想艺术原创性的作家首推鲁迅。鲁迅塑造的“精神典型”阿Q已经毫无愧色地进入了世界文学典型人物的画廊,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与文体创新意义。他极其重视中国语文的新生,把语言文字改革提高到了关系民族盛兴存亡的高度。他呼吁现在人要将自己的思想直白、真实地表达出来,以打破旧中国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因此,鲁迅的不少代表作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大、中、小学的传统教材,滋润着一代接一代人的心田。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史诗性的叙事文学作品,以及作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杂文,对于社会历史生活都会有广泛的反映。鲁迅生活的时代,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个时代距离今天的青年人十分遥远。鲁迅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长卷,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和迫切性,对于当代读者无疑是一种生动而形象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