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空间预测主要是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条件调查的历史资料分析而进行的区划工作。
(一)泥石流形成条件调查
此项工作的目的是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在历史上和现状条件下的活动规律和规模,并判定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泥石流形成条件的调查包括对工作区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泥石流沟流域规模及各沟谷的调查和分析。并估算流域内松散碎屑物质的集聚数量,对泥石流发育程度和潜在可能性进行区域的划分,最终绘制成泥石流分布图。
(二)泥石流区划
泥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其地形特征、地质条件和降水特征所决定的。泥石流的发育分区图的绘制是进行空间预测的主要方法。根据用途不同,一般分三种比例尺进行编制。
1.大区域的泥石流区划
比例尺一般为1∶100万或更小,主要是为了判明一个省或全国泥石流危险区(高发区)的大体分布状况。该图的编制往往是根据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区域综合叠加绘制的,一般情况是,地形相对高差大,沟谷密度大,地震频繁,新构造运动强烈,软弱地层出露较广泛,降水量大的山地丘陵往往是泥石流的高发区。对于某些条件突出,而另一些条件不很突出的地区,可结合历史资料和野外资料进行下一等级的划分。
2.中等区域泥石流的划分
比例尺一般为1∶10万~1∶50万,主要目的是作为当地(县、市)经济技术开发和建设规划的防灾减灾依据。此类图件是在查清泥石流沟谷的数量、各沟谷的自然条件、人为活动状况和泥石流活动状况的基础上绘制的。为此,应建立起各沟谷的特征数据库,包括沟谷的长度、宽度、纵坡、流域面积、流域比降、植被覆盖度、密度、各流域地层岩性、厚度、成因及地质构造情况等。同时,还应附有降水等值线图和多年暴雨高发区的统计图等。根据这些条件和数据划分不同的等级,通过遥感和GIS技术进行分区。
3.小区域的泥石流分布图
比例尺一般为1∶1万~1∶5万,这类图主要用于对某些山地、城市附近泥石流形成可能性的预测图件,用以拟定泥石流防治措施和GPS定位观测的依据。此类图件是在中等区域调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而成。除中等区域外,应有各方面的具体指标和参数,并通过历史资料分析其暴发周期、运动的特征值及可能的规模。对重点的泥石流沟谷应对其固体物质的积累量做出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