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几十万大军,为何会在土木堡被蒙古骑兵一击而败?

明朝大军为何溃败?
2025-05-10 16:23:3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土木堡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集各部,分四路大举进攻大明。大同前线败报频传,年轻气盛的明朝皇帝英宗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在土木堡惨败被俘。

开战之前,战局明朗,明朝占据优势,一场意料中的胜仗却变成败仗。

其一,在兵力上,刘定之的《否泰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而“私属”这类人不见得有战斗力,而且有没有这么多都不一定。明朝大臣李贤是事变的亲历者,他写了本书叫《天顺日录》,里面提及“二十万人中伤居半”,这种说法无疑更可靠。

其二,明朝自朱棣之后,承平日久,战斗力低下。反观瓦剌军,在也先的带领下保持着强盛的战力。史称“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

其三,兵种上,瓦剌几乎都是骑兵,明军却以步兵为主。以步兵战骑兵,先天就输一头。其实明军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但问题就是,大多数明军不熟悉新火器的用法。

另外,瓦剌军都是杀出来的,意志坚定。《天顺日录》记载: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由此反观明军毫无斗志,兵败如山倒。

再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明军“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后来也先久攻不下,遣使诈和,撤出时全军哗乱,瓦剌军趁机进攻,明军大败。

土木堡之变,是“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由之而来大明内斗严重削弱大明的国力。

回答2:

因为蒙古的军队非常的骁勇善战,而明朝的几十万大军缺少实战经验,所以战败了。

回答3:

当时的蒙古骑兵算是古代最强的战士了,他们常年在草原上,身体素质要比军队强很多。

回答4:

明朝为步兵而蒙古为骑兵,在军种上就受限制,再加上蒙古人大多彪悍。

回答5:

明军完全被宦官王振所控制,多次拒绝大臣的建议,不懂军事的他,调度荒谬,一再延误时机,又不观察地形,将数十万大军屯驻在无险、无水的土木堡,致使五十万大军水源断绝。而当两军对峙时,英宗又轻信对方诈和诡计,未能提高警戒及防备,致使50万军队部队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