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可以看做是代词,指代厌恶或喜欢的原因。
焉
拼音:yān
简体部首:灬,部外笔画:7,总笔画:11
繁体部首:火
五笔:GHGO
仓颉:MYLF
郑码:AIZU
笔顺编号:12121154444
四角号码:103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109
焉字演变历程
焉
实词释义
【名】
1、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
黄凤谓之焉――《禽经》
3、通“颜”(yán)。额。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
1、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兼词,于何,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副】
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连】
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助】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语】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姓氏】
焉也是姓氏中的一种。
虚词释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译文: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激发才献身在这件事上的。 ④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在那里)。(《促织》)——译文:后面的小山脚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杂乱的堆着,在一丛丛荆棘里,一只青麻头蟋蟀趴在那里。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游黄山记》)——译文:(如果)不是第二次来到,从哪里知道它有像这样的奇景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译文:以便等到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译文:小心地饲养它,一到时候,就把它献上去。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哪里有仁慈的人做国君,可以做出张网陷害百姓的事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一根羽毛也不能举起,是因为不用力气啊。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那么牛羊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译文:在乱石从中选择其中一两块石头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
参考资料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5336716-5572155.html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5)何为察,不能摈弃一切好恶当下直观。用主观的臆测替代客观的观察
通常解释: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一定要考察。”
三国魏王肃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详解:长久以来,中国人最大的学问就是整人的学问,何以如此?大概都要归功于两千多年来腐儒及其徒子徒孙们的折腾。瞧瞧上面的解释,无一不从人与人之间的计算、算计说起。察颜观色、相人之术,无论高低贵贱,个个精通,这与人斗的无穷乐趣,演化出无穷的把戏。而无穷的把戏,却只有着最简单的逻辑。道、人、众,就用这三种元素所构成的逻辑关系,竟制造出两千余载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可悯可叹。由“我本位”的“道、人、众”逻辑,相应就产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通常断句。
在该种逻辑下,道,必然只是一己所尊之道,以其道去衡量世间一切人,则分出正道与非道之众,这是一切“道、人、众”逻辑的同一基础。当众之道与其道不同,则有“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之类见解,无非是发发对多数人合伙一起折腾少数人的牢骚。此举必高扬所谓“道本位”的大王旗:多数人非道是错的,真理在少数人手里,要反抗多数人的暴政,诸如此类。而当其道忽悠众人大功告成,挂上牌子成了众人之道,那就少数服从多数,就要“君本位”,就要万河归海。说东说西,百般伎俩,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我本位”而已,道归我,人依我,众服我,我是最大的。站在这种“我本位”之上,当然就会如上所解的,把本章两“之”都指代成某种可以用“我本位”去套用的人。一个“他”字就显露一切,他者,非我族类,必统之一之而后快矣。
摈弃“我本位”的独断,以“众”为众,相应就有如下断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众”,有大众、有小众,无论以大压小还是以小卖小,都不可能是真正的“众”。“众”,必须显现“众相”之“众”,对任何一种现象,不同人会显现出不同的好恶程度,相应就有了“众相”之“众”。
那种对所有现象都万众一心、一种色彩、一种声调、一种气味、一种味道、一种思想、一种行动,是无“众”可言的。“之”,指代前面的“众”,包括现实中的一切现象。“好之”,以之为好而好之;“恶之”,以之为恶而恶之。
认为好的喜欢,认为恶的厌恶,这都是人之常情。而人之“远虑”,离不开对现实中一切现象的“察”。“察”,无所谓好恶,而带着各种好恶去“察”,就无所谓“察”了,只不过继续“我本位”逻辑的把戏。何谓“察”?分辨、明察、知晓也。只有排除一切好恶,当下直观,才有真正的“察”。任何人都有其情绪、好恶,但这情绪、好恶就是“察”的最大干扰,“远虑”离不开“察”,而“察”就要摈弃一切好恶,当下直观,这样才有可能进而“远虑”。“焉”,“于此”的合音。当下直观,就是“于此”直观,离开了现实的此岸,幻想那虚无飘渺的彼岸,是没有“察”之直观可言的。
“人无远虑”之人,没有深远的审察、思虑、谋划,在“必有近忧”的缠附祸患里,归根结底最大的祸患,就是以一己之私对“众”、对“众相”、对一切现象恶之、好之,不能摈弃一切好恶当下直观。用主观的臆测替代客观的观察,用彼岸的幻想替代此岸的现实,这种事情,无论现实和历史中,难道还少见吗?由此而产生的祸患、酿造的悲剧,难道还少见吗?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警示。那些不断玩弄“我本位”“道、人、众”把戏的人们又干了些什么?
直译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一切现象,当被认为是恶的就会被厌恶,对此必须摈弃一切
厌恶而当下直观;一切现象,当被认为是好的就会被喜好,对
此必须摈弃一切喜好而当下直观。
焉,于此的合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