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崇尚老庄哲学的思潮,具体而言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部书的研究与解读。但这一思潮的内容并不局限于道家学说,而是与儒家学说杂糅在了一起。玄学中的“玄”,最早出自《老子》,其文记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在对此说作注释时,解释道:“玄,谓之深也。”也就是说玄学就是一门研究所谓深奥问题的学说。在魏晋时期,玄学分为立言和行事两派。立言以追求玄妙为目的,行事则以玄远旷达为标准。
因此,只要是虚浮的、玄远的学说,都可以被统统称为玄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大家,基本上都是当时的有名之土士,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人。
魏晋时期的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要构架,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玄学的中心论题是“本末有无”,也就是运用思办的方式来探讨有关万物存在的间题。玄学第一次在哲学的高度上将儒道两家糅合在一起,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玄学分成了贵无和崇有两大派别。贵无派认为,万事万物都统一在个共同的本体之中,这个本体就是“道”,也是“无”;崇有派则主张万物都是自生自有的,并不是有另外一个事物使其产生,所谓始生者,自生也”。
魏晋玄学因不同的侧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玄学,以《无名论》《周易注》和《老子注》为主要代表作,主要成就是将玄学问题的探讨推进到了本体论的范围之内;第二阶段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玄学,代表作有《中散集》《阮步兵集》等,竹林玄学以高平陵政变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竹林玄学与正始玄学相似,后期则在思想上发生了逆转,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
其批判的主要对象就是名教;第三阶段以表、郭象为代表的元康玄学,代表作是《崇有论》和《列子注》,这一时期的玄学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进,一种是将嵇康等人的思想发挥到了极端的地步,以追求放浪形骸为放达,逐渐没落,一种就是表頠和郭象所倡导的崇有论,他们重新又肯定了名教的作用;第四阶段的代表是张湛和韩康伯所倡导的江左玄学,《系辞注》和《列子注》是他们的代表作,此时已到了司马氏南迁之时,社会矛盾空前复杂,士大夫们的思想进一步空虚,因此,此时的玄学,以超脱生死为中心内容,纵欲、放任成为此时玄学家所追求的人生观,这也就阻碍了玄学的思想发展,将玄学引入绝境,也反映出门阀士族的衰落。
玄学在魏晋时期发展、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儒学的衰微。
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官方哲学,变成了强化等级观念和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谶纬”之说的出现更使得经学变得荒诞不经。困境中的学被当时许多有识之士所摒弃,统治地位开始松动。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张角兄弟利用道 教典籍《太平清领书》作为宣传工具,大力宣扬书中所写的“田地施化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等平等思想。虽然黄巾起义最终归于失败,但平等的思想却深入到社会当中,从根本上动播了儒学提倡的等级观念。
二、黄老思想的发展。黄老思想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但在汉代被改造并发展起来。与董仲舒同时代的准南王刘安,曾组织人力编写了《淮南鸿烈》一书。在这部书中,黄老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对老子有关“道”的学说进行了深人的改造,提出了元气才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这对早期的玄学影响非常大。早期的玄学认为,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前进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地衰退当中。社会要完善,就要实行“无为”的政策。凡是贤明的君主,都应该“以无为为政,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
三、森严的门阀制度。东汉是依靠豪强地主取得的政权,大地主在政治上占据比较大的优势。且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最终形成了魏晋时期森严的门阀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庶族地主中的知识分子,根本不可能进入到统治阶级的高层当中。这种现实的打击,使得他们转投老庄之学,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四、纷乱的政局。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政局更迭频繁。即使是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儒家学说所提倡的尊卑贵贱等级秩序,都被破坏殆尽。这样残酷的现实,使众人只能追求内心的平静。玄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精神空缺。
总之,玄学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张扬,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哲学思潮,为我国多彩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