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2025-05-13 00:37: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首先,要有“教”的能力。
要提高教学能力,必须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理念影响着教育行为,从新课程教材改革的趋势和具有的特点看,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是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致的。
如果教师缺乏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教材实施的效果,因为缺乏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的教师,就不会理解课程教材改革的精神,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课改精髓,固然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理论基础,博采众长,多学习其他老师的课,亦是快速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
经常会为其他学科的教师制作课件,在这过程中不要把自己置身事外,不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只是单纯的制作课件,而应把它作为一个学习的机会。
学习在课堂上如何渗透新的教育理念,如何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学习语文课堂的生动优美,学习数学课堂的简洁严谨。
虽然信息技术课大多以操作性的内容为主,但这并不能成为课堂索然无趣的理由,信息技术的课堂上,们也可以创设情景,可以分小组教学,可以实验,可以探究,可以创新,既可以追求内容上的丰富,也可以追求形式上的多彩。
与语数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还有额外的“惊喜”,那就是对于同一节课,有更多的时间去推敲、揣摩、锤炼。
教五年级十二个班的信息技术课,同一节课要到十二个不同的班级去教,如果抱着交差事,敷衍了事的态度,拿着教案照本宣科,那么不仅学生不会对课堂感兴趣,就连自己都会觉得课堂毫无生气。
方法是:以教案为框架,不断地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迸发新的灵感,在后面的课堂去解决问题,去实践想法,这样越往后想法越多,课堂越精彩,最后还要对精彩的课堂案例及时总结,归纳成文。
其次,要有“师”的内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递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知识更新频繁,而且新的知识体系层出不穷,有些知识刚刚掌握,它就已经落伍了,导致信息技术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业务学习上,以保持自己知识结构的新鲜度。
觉得在扩展自己内涵方面要做好以下的事情:
1、关注前沿技术。
学生问老师一个问题,都没有听说过,不知如何解答,相信这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可以从网络上订阅这方面的邮件,它会定期向邮箱投递资料,省去上网搜索的时间。
另外,由于教材的原因,大家往往会忽略微软以外的技术,从长远来看,开源的技术也需要去关注。
2、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
计算机技术包罗万象,如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办公自动化,程序设计,自动化控制等等,当然不可能全部熟悉,必须从中选择贴近教学、感兴趣、有能力去掌握的部分重点发展,在这个方面做到最强,形成核心能力。
这也懂一点、那也懂一点,其实和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是一个意思,如果没有自己的专业技能,就无从谈地位的提高。
第三,处理好其他事务。
虽然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工作就是教学生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但是对于学校的一些其他事务还必须要做,既然躲不掉,那么用最少的时间来完成他们,实际就是给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专业化进程。
1、教师培训。
如果不想老师们遇到任何一点小问题都来找,那么教师培训绝对是个“事半功倍”的好点子,建议把这件事做好,而且想学校也是非常支持来做这些事情的。
在培训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来进行,语、数老师学习常用的办公软件,特别是字处理软件,写论文、出试卷都非常方便;
英语老师可以学习Flash,可以做出生动活泼的课件;
美术老师学习Photoshop、Flash等与像处理相关的软件;
音乐老师则要向他们介绍一些打谱软件。
2、培养团队。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如果觉得应付这些杂事已经力不从心,那说明得赶快发展“队员”了。
组内的老师肯定是队员的首选,一些对电脑技术感兴趣、有一定基础的老师,也是可以发展的潜在力量。
团队成员之间要经常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3、常规事件的处理程序。
把平时要处理的那些“鸡毛蒜皮”分类,把解决它们的步骤写成文字,用一二三四列出来发给老师们参考,当他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参照执行。
比如有老师不能上网了,按照参考步骤进行五项测试,其中第三项测试没有通过,那就看第三项的处理办法,解决之后再进行余下的测试,直至解决问题。
这样的好处是一些小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们可以自己解决,就算按参考步骤没有解决,也可以节省时间,因为有一些步骤先前已经测试过,而且如果考虑得足够全面,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由教师自己解决。
提高自己是的目标,但是在实现方式上却没有统一的模式,“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有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