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科技教育隋唐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较之前代和国外都很发达,特别是唐代统治者许立私学,奖励学术,比较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私人科技方面的教育自然也是由此获益。隋末,中唐以后及五代,官学衰败,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维持和发展基本上仰仗私学,使私人科技教育成为官方科技教育的最好补充。据《唐会要》记载:“大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敕:艰难以来,畴人子弟流散,司天监官员多缺,其天下诸州官员百姓,有解天文元(玄)象者,各委本道长吏,具名闻奏,送赴上都。”隋唐五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如果仅靠几种官方科技学校培养人才是很难满足需求的。当时凡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身怀绝技的大师多得益于私学和家传。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对科学技术没有过多过大的需求,致使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其所掌握的技能只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主要表现为家传私学的形式。另外,隋唐五代之时,文体事业比较普及,造纸术、印刷术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得自学成才有了方便的条件,先进的发明和技艺通过书籍便可很快地传播与扩展。加之中唐以后政府无力专注官方教育的发展,使得科技教育的重心逐渐由官学转向私学,对此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司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