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它发祥于南宋时期,起源于歙县(古徽州府)。徽菜历史上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因古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珍野味非常丰富,有山鸡、斑鸠、石鸡、山龟、甲鱼、果子狸、黑熊、穿山甲、娃娃鱼等野味,有野蕨、冬笋、香菇、石耳等山珍,为徽菜的烹调提供了特殊而又丰富的原材料。
徽菜 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溜,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润肠胃和肌肤;此外,徽菜还重色,以增强审美效果,达到“色、香、味”的统一……
如今,随着黄山旅游业的发展,徽菜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已确定下了一百二十多个品种供应广大游客,另外徽菜及风味小吃的个体、集体经营者也大量兴起,相互争奇斗艳,一派繁荣景象。
现夜幕降临时,黄山市内街道旁有很多大排挡,尤为黄山会堂、老街口最多,您可以在此吃到黄山诸多小吃-臭鳜鱼、石鸡烧石耳、 油煎毛豆腐、青炖石鸡、火腿甲鱼等(不要忘记点菜时问好价格,以免被宰)。经济实惠的餐厅有老街第一楼,位于老街入口出,不凡一试。 徽剧黄山市于1987年设立,以前叫徽州地区。由于是山区山多田少。正常的耕种养活不了一家老小,所以出外做生意的人很多。由于徽州人能吃苦耐劳,所以做生意成功者也很多,以至在明清时代产生了与晋商相抗衡的徽商,并形成了“无徽不成镇”之盛况。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各种徽派艺术门类争气斗艳,徽剧在此情形下诞生。
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明代时,徽州人对戏剧的爱好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地民众在祭祀、婚丧喜庆之际,常常聚众演戏;到了清朝中期,造就了“四大徽班进京”的盛况;再后徽剧的二黄调和汉剧的西皮调结合产生了京剧,揭开了我国艺术史的新篇章。 明朝嘉靖年间,徽州艺人在吸收戈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州腔,它就是徽剧的前身。
徽州情在寓意深刻的词曲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并增加了便于观众理解的道白、设问对答,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增强了表现生活的能力,使它便于推广。 明万历年间,徽州旌阳戏班上演目连戏,把民间杂耍融入剧中,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事,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剧的特殊风格。 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流入,经过演变,形成徽调主要唱腔吹腔拨子,其后又演变成二黄腔。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在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浙江盐务大臣召集徽剧三庆班进京祝寿,以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的进京。四大徽班在京,名声大振,技压群芳成为北京戏坛盟主,占据北京戏曲舞台达一百年之久。
并且徽剧同后入京的、艺术风格相近的汉剧相结合形成皮黄合奏的新局面,后来有根据观众要求,使唱白“北京化”,创造出南北观众都能接受的戏剧语言——韵白。再从昆剧、秦腔等地方戏曲中,吸取部分身段动作等表演艺术的长处,最终产生了这种雅俗共赏的新剧种——京剧,并成为我国的国剧流传至今。徽州人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徽派朴学 朴学又称汉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明末清初,有深厚理性思维功底的歙县学人黄生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字诂》、《义府》,开徽派考据学之先河。以后则有婺源县的江永,以及他的学生程瑶田、戴震、金榜等,都是徽派朴学之佼佼者。在中国经学史上,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其治学方法影响深远。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是清中叶休宁县戴震(现属屯溪区隆阜乡人),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的经学大师吴承仕(歙人),则是徽派朴学的著名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