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琉璃河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商周遗址,经过对出土器物的分析研究,认定为商周两代的古文化遗存。琉璃河商周遗址,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1.5千米,范围包括琉璃河北部的洄城、刘李店、董家林、黄土坡、立教、庄头等村。遗址包含居住址、古城址、墓葬区三部分遗存。其中的古城遗址被认为是迄今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
琉璃河商周古城位于遗址中部的董家林村。该村位于西山脚下一块宽阔的高台平地之上,东有永定河,南临拒马河,古城城南有大石河(即琉璃河)流过。古城北城墙全长829米,东西两面城墙保留的北段全长约300米,由于破坏严重,南城墙及东、西两面城墙的南段长度无法确定。据研究,古城的修建年代最晚不应晚于西周初期。这和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西周初期北京地区的历史情况大体一致。
人类在寻找栖息地的实践中,早期城市往往建立在地势较为平坦,且水源充足,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中国古代有一部书叫做《管子》,在这部书中作者总结了我国古代建都的经验,提出了这样的认识:“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省者,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考察了3000~4000年以前北京地区的地理情况。他认为在当时,中原与北部山区之间,西边是高山深谷,东边则是沼泽湖泊,仅有的一条通道是沿着太行山东麓一线的高地,进入中原沿此路北进,穿过几条河流,进入北京的小平原。然后分成三条道路:一条经西北过南口,穿过山间盆地上内蒙古高原;另一条经东北出古北口,越过丘陵山地径向松辽平原;第三条为越过北京小平原,沿燕山南路往东,出山海关达辽河平原。而董家村古城的位置,尽管不在永定河口处,但近河流,而且建在太行山东麓的交通线上,地势平坦且偏高,是符合建城的地理条件的。因此,专家们认为琉璃河商周古城,有可能就是古燕国的统治中心。
提起燕国,我们还要追溯历史。据《史记?燕世家》记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同时,在《史记?周本纪》中又记载:“封召公奭于燕。”司马迁笔下的“燕”与“北燕”实际上是指的一个地方,也就是燕国的所在地。据史书记载,召公名奭,是周代宗室贵族,位居三公之一。召公受封燕地之后,并没有亲自前往封地,而是由他的长子任封国的第一代封侯,也就是燕侯。
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古燕国的大致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