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看法是,台湾与大陆属于同一地层结构,在距今100万年前,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连接在一起,那时宝岛可能是大陆的一个半岛。后来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形成了台湾海峡,使台湾成了海岛。持这种看法的人还指出,直到6200年前,澎湖列岛南部同福建陆地之间,还有一条经过台湾礁的陆地联系着,而澎湖与台湾的陆地联系则一直维持到距今5400年前。
有人还从台湾的史前文化角度来证明。人们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那里出土的6000余件石制品无论在制作技术上还是在基本类型上,都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部地区)出土的同时代的石制品非常相似。有人发现,从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发掘出的史前时期的彩陶和黑陶与大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黑陶非常相似。在台北县淡水镇八里乡八盆坎发掘出的用青铜制成的两翼式箭头,经切片化验,发现它的冶铸方法是大陆殷商时代通用的。
另外,人们在淡水河流域出土的赤褐的粗砂陶器与福建金门县出土的黑色和红色的陶器在刻纹等方面很相近,可能属于同一类型。有人在台湾西部发现许多大型哺乳类动物——象、犀牛、野牛、野鹿、剑齿虎等的化石,这说明早在距今100万年前,有大批动物从大陆其他地方移到原属大陆的台湾。也有人在考察野生植物后指出,台湾的野生植物和大陆的野生植物相比,多是大同小异的,大多相同、相近或属近缘。据统计,在台湾达3800多种的动物中,有1000种与大陆完全相同。
另一种看法认为,台湾是东亚岛弧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形成与东亚岛弧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东亚岛弧即指东亚大陆架与太平洋西部海沟之间的岛弧,包括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及其附近小岛、菲律宾群岛等。东亚岛弧的形成,以东亚褶皱山系为标志。东亚褶皱山系的出现是由于在地壳运动时,东亚大陆架一方面受到来自大陆方向的强大挤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巨大而坚硬的太平洋板块的阻挡,于是在它前沿形成了一系列按东北——西南方向排列的山脉,这就是东亚褶皱山系,当它露出海面时,便构成了东亚岛弧。单就台湾讲,由于地壳运动,产生了褶皱、隆降,从而奠定了台湾地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