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溶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必须强调说明,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堰塞湖一旦形成威胁,必须事先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或疏通湖道,使其汇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库,以免造成洪灾。 堰塞湖形成过程 1、原有的水系。 2、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物质。 3、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 4、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多见地区 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见于藏东南峡谷地区,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长24-80km,深122米的湖泊。藏东南波密县的易贡错是在1990年由于地震影响暴发了特大泥石流堵截了乍龙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县的古乡错是1953年由冰川泥石流堵塞而成,(实则也属冰川湖)。八宿县的然乌错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 台湾地震活动频繁,1941年12月,嘉义东北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引起山崩,浊水溪东流被堵,在海拔高度580m处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坝,河流中断,10个月后,上游的溪水滞积起来,在天然堤坝以上形成一个面积达6.6km2,深160.0m的堰塞湖。 最新的堰塞湖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导致的堰塞湖。 堰塞湖的危害 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堰塞湖,是指地震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灾区形成的堰塞湖(海子)一旦决口后果严重。 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堰塞湖(海子)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 堰塞湖(海子)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灾害的破坏力。 汶川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北川部分地区被堰塞湖水淹没,地震形成了大面积堰塞湖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34处堰塞湖危险地带。国家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组成了抗震救灾水利部,认为地震所形成的33座堰塞湖目前暂无危险。并组织了“敢死队”,对每一个堰塞湖实施24小时监测,一旦出现发生溃坝的征兆,将立即发出预警,并及时疏散群众。 灾区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后果严重。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发生,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灾害的破坏力
危害:
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远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伴随次生灾害的不断出现,堰塞湖的水位可能会迅速上升,有可能导致重大洪灾。灾区形成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后果严重。堰塞湖一旦决口会对下游形成洪峰,破坏性不亚于灾害的破坏力。
风险分类:
一般把堰塞湖破坏程度分为下面五个等级:
基本完好:建筑物承重构件完好,个别非承重构件有轻徽损坏。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轻微破坏:个别承重构件出现可见裂缝非承重构件有明显裂缝。不需修理或稍加修理即可继续使用。
中等破坏:多数承重构件出现细徽裂缝,部分构件有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要一般修理。
严重破坏:多数承重构件破坏较严重,或有局部倒塌,需要大修,个别建筑修复困难。
毁坏: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结构濒于崩溃或已倒毁,已无修复可能。
堰塞湖yàn sè hú (堰:是指较低的挡水建筑物。塞sè 通“僿”,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此处意为“堵塞”。) 英文翻译:barrier lake, dammed lake, quake lake (推荐用 barrier lake。)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