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是怎样被选作国歌的 豆丁

2025-05-10 13:05: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1935年华北事变后,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剧作家田汉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搜捕,被迫迁居到上海法租界。
  中华民族已是危在旦夕,音乐界一些人仍在创作靡靡之音、自我陶醉,田汉对此感到愤恨和忧虑,也为一些人写的救亡歌曲激情不够、难以在民众中流传而着急。此时,正好田汉在为上海一家电影公司编写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田汉便借电影主人公诗人李白华之口,吟诵了一首情感极为激烈的剧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田汉写出这首歌词不久,整个剧本还没写完,就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田汉的挚友夏衍接过田汉尚未完成的剧本,按照田汉草拟的故事梗概,续写完了《风云儿女》。夏衍将田汉写的剧诗交给刚入党不久的作曲家聂耳谱成曲子,署题目为《义勇军进行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正在上海华联公司搞音乐创作的聂耳与田汉关系很好,以前他俩常在一起合作创作歌曲。然而,聂耳刚拿到夏衍交给他的歌词,就听到了国民党特务要逮捕他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决定让聂耳去日本暂避一段时间。聂耳在出国启程前夕,连夜突击急就了曲谱。
  1935年7月,田汉获释出狱的当天,正巧碰上电影《风云儿女》的首映式,《义勇军进行曲》很快传遍了中华大地。
  然而,不幸的是,该曲作者聂耳在日本藤泽市秸沼海滨游泳时,被海浪吞没了。
  
  二、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1949年7月上旬,新政协筹备会有关国歌的征稿发出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应征的国歌歌词、歌谱694首,其中包括筹备会成员郭沫若、马叙伦、欧阳予倩、冯至、柯仲平等知名人士的作品。负责这项工作的新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在评审国歌时,选择了其中一部分歌词、歌谱印发给有关人员,对有的词谱还组织乐队进行了演奏。遗憾的是,所征集来的歌词歌谱都达不到新政协筹委会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第六小组成员在讨论时一致认为,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是很困难的,于是便由组长马叙伦、副组长沈雁冰署名,向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报告:“经本组慎重研讨,认为国歌征集之稿,足以应选者尚少。必须再行有计划地征集一次,将选取者制曲试演,向群众中广求反应后再行提请决定,非最近时期可以完成。”
  然而,开国大典在即,常委们着急了。毛泽东亲自在勤政殿召集常委会成员、第六小组成员和聘请的有关专家、顾问以及各界著名人士座谈选定国歌之事。
  座谈会一开始,人们都很沉默。对于究竟应该提什么建议,人们都在慎重地思考。与会者都知道,国歌既要有大众性,又必须具有庄严性,谁也不愿意当着毛泽东的面轻易发言。
  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清癯的中年男子首先打破了沉默,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他就是被聘请到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当顾问的,享誉海内外的大画家徐悲鸿。徐悲鸿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
  徐悲鸿提出这一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来参加座谈会之前,他就对夫人廖静文说:“我准备在今天的会议上,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作国歌。”廖静文听了不由得一怔,说:“那怎么可以呢?歌词里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新中国哪能唱这句词?”徐悲鸿便向廖静文解释道:“有什么不能唱的?法国国歌《马赛曲》便是一支很悲壮的歌曲,它的原名是《莱茵军进行曲》。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对这首法国国歌印象很深。说着,说着,他竟打着拍子唱了起来。
  徐悲鸿唱罢,微笑着对妻子说:“你看,这歌不是也很悲壮吗?人民在胜利中不忘记过去的斗争。《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今日虽不同于彼时,但它告诉我们:在祖国遭遇外敌入侵时,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才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义勇军进行曲》现在依然能鼓舞人们永远以昂扬奋起的精神,继续前进,永远前进!”
  
  三、提议获得一致赞同,有人建议修改歌词
  
  徐悲鸿的建议一提出,马上得到梁思成的热烈响应。梁思成说:“徐悲鸿先生的这个建议我很赞成。我想起了以前我在美国时,有一次上街,听见有人用口哨吹《义勇军进行曲》。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骑自行车的美国青年。这说明,这首歌曲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也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我看用这支歌代国歌非常好。”接着,大家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刚从国外回来的宗教界代表刘良模说:“国歌是一个国家的歌,它的产生应该有历史背景,像法国的马赛曲,还有国际歌。这些歌曲在法国大革命、苏联十月革命中唤起了广大人民起来跟反动派作斗争。《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抗战时期,唤起民众为保卫祖国而神圣战斗。还有,这支歌也可以用来纪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此外,这首歌在国际上也有它的地位。我在美国时,一次同美国最勇敢的黑人歌手罗伯特见面,他对我说,他爱唱《义勇军进行曲》。美国的中学生、小学生从广播电台和电影中学会了这支歌,无论在娱乐场所还是朋友间都唱。罗伯逊问我,这是不是你们的国歌?我说,不是,我们的国歌是丧歌。当然,那是指国民党时期。这样看来,《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上确已建立起崇高的历史地位,在国内外更是获得了一致的颂扬,所以根据它自身的价值,应被采用作国歌。当然,歌词可以按新的情况编拟。我建议,国歌采用聂耳的歌谱,歌词另拟。”
  周恩来发言说:“徐悲鸿先生的这个建议很好。《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雄壮而豪迈,很有革命气概,而且节奏鲜明,适合于演奏,也适合于大家演唱。这首歌在抗战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尽管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但今后还可能有侵略战争,我们还要居安思危。我也认为用这首歌作国歌是合适的。”
  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参加座谈会的人基本上赞成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
  最后,毛泽东说:“大家都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好,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
  但是,对是否要改动歌词,意见仍未一致。毛泽东也说,可以再进一步讨论。最后决定由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主席团研究决定。
  为了使常委、主席团研究时参考,又推选郭沫若等人修改出一份歌词。郭沫若修改的歌词分为三段,于9月中旬发给第六小组成员和常委。
  
  四、毛泽东提议仍用旧歌词
  
  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后,全体代表于9月23日分为11个组讨论国旗、国歌等问题。
  9月25日晚8时,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黎、贺绿汀等人。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做记录。在讨论国歌时,毛泽东说:“大家认为《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歌词我看也用原来的。”
  第六小组组长马叙伦报告说:“我们第六小组都同意用《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完全赞同主席的意见,但现在仍有人要求修改歌词。”对此,周恩来非常明确地表示:“要么就用旧歌词,这样才能激起感情,修改了的歌词唱起来就没有这种感情了。”其他人也表示不要修改歌词了。最后,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现在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
  毛泽东说完,大家热烈赞同。就是负责修改歌词的郭沫若,也完全赞成采用原来的歌词。
  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周恩来建议,大家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丰泽园里,传出来嘹亮的歌声。
  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以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0月1日下午3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他按动升旗电钮,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的“新华社信箱”中,对将《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为国歌做了如下解释:“《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造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长期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 (责编 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