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星获得的电影奖项中,为什么都较为推崇三金?

2025-04-30 08:51: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华语电影界历来有金鸡、金像、金马三个最高奖的说法,这三个奖分别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各有自身定位,当下面临的境况也不太一样。

大陆的金鸡奖,在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电影界有崇高地位,那是因为当时也没什么别的电影评价标准,拿奖可能是拍电影的一种主要动力。金鸡奖的定位号称是专家奖,这是它和华表奖和百花奖的区别——因为它的评选流程是在一个十来人的小评审团内部会商完成。

评审团的构成,一半是电影工作者,一半是理论评论工作者,个个老气横秋,远离一线,最后评出的结果越来越主旋律和体制化,跟代表政府的华表奖没什么区别。

金马奖和金鸡奖的背景几乎如出一辙,早年也是在政府新闻局的主导之下,后来才转为民营。二者的评审规则其实也差不多,都是小评审团专家制,但它们的视野和审美取向截然不同,这就让金马更有勇气来表彰那些没多少人看过的艺术小片。

金马奖早年只针对港台电影,大陆电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直到最近十年,它才开始将目光投向大陆,生出打造泛华语电影世界第一奖项的野心。但金马奖自始至终存在一个矛盾,那就是它的小陪审团评选制从长远来看一定会制约它整合华语电影资源的目标。

小评审团制度并不坏,它在戛纳、威尼斯、柏林这些世界性的电影节上都运作得很好,这么多年也没有变革的需要。但欧洲电影节的宗旨是寻找代表全世界艺术电影最前沿探索的先锋作品,只有每年流动的小评审团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希望对一个区域的年度电影创作进行总体表彰,它必然需要业内人士更高的参与度,要把导演、明星和更多的创作者从事不关己的嘉宾变成投票人,就像奥斯卡一样。据说金马奖历史上不是没有过类似倡议,但台湾地小人寡,在当时实行这种制度并不切合实际,以至于多年来基本维持了原样。

所以从评奖制度上来说,香港电影金像奖才是这「三金」中最接近国际同行的业内表彰奖,所有投票人都是香港电影工业的从业人员,这和奥斯卡、英国影艺学院奖、法国凯撒奖、欧洲电影奖是差不多的。不过,金像奖从来无意将自己扩充为面向整个华语电影世界,它满足于自己的香港身份和在地定位,即使在本土工业被日益稀释的今天也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