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孙思邈为双亲治病,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治愈了。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毫不见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
孙思邈回家时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扩展资料: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详见正文“年龄争议”目录),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
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思邈
主要内容:孙思邈为双亲治病,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治愈了。
《孙思邈为双亲治病》原文: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史称“药王”。
这位药王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的一个贫苦家里,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七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父亲见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第二天就带孙思邈去城外一座大窑里上学。当孙思邈十二岁时,父亲送他到附近的农药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孙思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堆满了药草,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那就太好了!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十分为难。后来,他才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师父也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职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四十里的铜官县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还送了他一本《皇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学了一年,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在行医时,他不贪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点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医生能治你母亲的病。”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打听到陈元医生,并拜他为师。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在那里,孙思邈终于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见这种病?”
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毫不见效。于是他再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孙思邈回家时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