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律帮助你》讲课提纲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表现,感受到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危害。
2、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教育,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3、增强法制观念,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出示一组不良习气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想。
是呀,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青少年存在着很多的不良行为,比如吸烟、喝酒,经常上网吧,夜不归宿。他们的这些行为不仅危害着自身,也危害着他人,所以必须改正它。怎么改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法律帮助你》这一课。
二、学文明理
1、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非常强调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求青少年在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外界保护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保护,但有些青少年因为父母离异,或社会环境影响,不能自己主观的保护自己,就出现不良行为。
2、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及危害的行为。
3、青少年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沉迷于色情、淫秽音像制品、读物等;(八)经常出入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应未成年人进入的歌舞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4、你能举例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人具有什么样的不良行为?
5、师:看到这些同学的不良行为,我们感到多痛心呀。这种行为既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也间接给社会、他人造成危害。你知道都产生了什么危害吗?
6、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王晨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过生日没钱,就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商量去抢钱,那个同学竟痛快地答应:“行,这样来钱快。”两人在路上截住两名低年级的小学生,并对他们施以拳脚,抢了103块钱后逃走。第二天,派出所民警到学校带走了王晨和那个同学。这两名同学的行为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虽然未达到法定年龄,可免于刑事处罚,但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
师:这个事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不因善小而不为,也不因恶小而为之。其实在形成不良行为之前或之时是可以避免或改正的,我们青少年应当接受监护和教育。有哪些人对我们进行监护和教育呢?又是怎样监护和教育的呢?我们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呢?
家庭、学校和国家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家庭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保证。因此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青少年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父母必须使适龄青少年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辍学。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这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最重要举措。
为了规范和促进全社会来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
青少年应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被遗弃虐待的青少年有权向有关部门请示保护,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接受,并采取求助措施。
三、交流
以下几种行为或现象,是否属于不良行为?如果属于不良行为的话,你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吗?
对同学、家长和老师说谎——
在名胜古迹上刻字——
给同学起绰号——
去网吧玩电子游戏——
偷窃自行车——
学生交流汇报。
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保护,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都需要法律的保护。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处处离不开法律。想想看,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法律帮忙的事情吗?法律解决问题有哪些好处?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同时也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口头的推测不过是一些悬空的希望,实际的行动才能够产生决定的结果。——莎士比亚
●我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思想的最佳译员。——洛克
●本性决定行为,本性取决于行为。——罗伯特•穆齐尔
三级安全教育啊
1、使学生知道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表现,感受到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危害。
2、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教育,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3、增强法制观念,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出示一组不良习气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想。
是呀,在我们身边,有许多青少年存在着很多的不良行为,比如吸烟、喝酒,经常上网吧,夜不归宿。他们的这些行为不仅危害着自身,也危害着他人,所以必须改正它。怎么改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法律帮助你》这一课。
二、学文明理
1、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非常强调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求青少年在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外界保护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保护,但有些青少年因为父母离异,或社会环境影响,不能自己主观的保护自己,就出现不良行为。
2、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及危害的行为。
3、青少年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沉迷于色情、淫秽音像制品、读物等;(八)经常出入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应未成年人进入的歌舞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4、你能举例说一说,你身边的哪些人具有什么样的不良行为?
5、师:看到这些同学的不良行为,我们感到多痛心呀。这种行为既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也间接给社会、他人造成危害。你知道都产生了什么危害吗?
6、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王晨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过生日没钱,就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商量去抢钱,那个同学竟痛快地答应:“行,这样来钱快。”两人在路上截住两名低年级的小学生,并对他们施以拳脚,抢了103块钱后逃走。第二天,派出所民警到学校带走了王晨和那个同学。这两名同学的行为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虽然未达到法定年龄,可免于刑事处罚,但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
师:这个事例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不因善小而不为,也不因恶小而为之。其实在形成不良行为之前或之时是可以避免或改正的,我们青少年应当接受监护和教育。有哪些人对我们进行监护和教育呢?又是怎样监护和教育的呢?我们怎样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呢?
家庭、学校和国家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家庭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保证。因此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青少年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父母必须使适龄青少年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辍学。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这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最重要举措。
为了规范和促进全社会来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
青少年应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被遗弃虐待的青少年有权向有关部门请示保护,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接受,并采取求助措施。
三、交流
以下几种行为或现象,是否属于不良行为?如果属于不良行为的话,你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吗?
对同学、家长和老师说谎——
在名胜古迹上刻字——
给同学起绰号——
去网吧玩电子游戏——
偷窃自行车——
学生交流汇报。
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保护,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都需要法律的保护。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处处离不开法律。想想看,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法律帮忙的事情吗?法律解决问题有哪些好处?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同时也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口头的推测不过是一些悬空的希望,实际的行动才能够产生决定的结果。——莎士比亚
●我认为人类的行为是思想的最佳译员。——洛克
●本性决定行为,本性取决于行为。——罗伯特•穆齐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