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萧条」(Depression of 1929)或「1929年衰退」(Slump of 1929)。
指从1929年开始、持续至大约1939年在北美洲、欧洲和世界其他工业化地区发生的经济衰退。这是工业化的西方世界所经历的时间最长和最严重的萧条。
虽然美国经济早在6个月前就已经进入萧条,但大萧条可以说是从192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价格的灾难性暴跌开始的。(参阅1929年股市大崩盤〔Stock Market Crash of 1929〕条)。以後3年中,美国的股价持续下跌,到1932年晚期跌到只及其1929年价值的20%左右。除了使成千上万的个人投资者遭到破产外,这种资产价值的急剧跌落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受到巨大的压力,特别是那些自己拥有股票的单位。因此许多银行陷入资不抵债的地步;到1933年,美国 25,000家银行中有11,000家宣告破产。如此众多的银行破产,连同全国性的普遍对经济丧失信心,导致消费和需求水平大大下降,也导致生产水平大大下降,从而加剧了呈螺旋状下降的趋势。其结果是产出的猛烈下降和失业的猛烈上升;到1932年,美国的制造业产出已降至1929年水平的54%,失业人数上升到1,200万∼1,500万,占劳动力的25∼30%。
大萧条始於美国,但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在美国经济与欧洲各国经济间所形成的特殊和密切的关系,它很快就变成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战後美国成为欧洲的主要债权人和资金融通者,欧洲各国由於战争本身和战争债务,而在德国及其他战败国则由於需要支付战争赔款,其经济大受削弱。因此,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国对欧洲的投资信贷流量枯竭,欧洲的繁荣也随之崩溃。德国和英国是对美国负债最重的国家,萧条的打击也最为严重。德国的失业率从1929年晚期开始急剧上升,到1932年初达到600万人,占劳动力的25%。英国受到的影响虽不如此严重,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其工业和出口部门一直严重衰退。到1931年,许多其他国家也受到不景气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国家均通过徵收新关税、提高原有关税、对外贸进口规定配额来保护自己的国内贸易。这些限制性措施的效应是大大减少国际贸易的数量,到1932年,由於各国相继采取阻止外国货物进口的措施,世界贸易总值减少一半以上。
大萧条在政治领域也产生了重大的後果。在美国,经济危机导致民主党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1932年末当选为总统。罗斯福在美国经济结构中实行了若干重大变革,利用增加的政府管制和大量的公共工程项目促进经济恢复(参阅新政〔New Deal〕条)。然而尽管有这种积极的干预,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仍在继续,不过规模略为缩小,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大约有15%的劳动力仍然失业。此後,当海外的军事装备和军火订单涌进美国工厂时,失业率才迅速下降。美国在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後不久,萧条即完全终止。在欧洲,大萧条增强了极端主义势力,降低了自由民主的威望。在德国,经济灾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於1933年夺取政权。纳粹的公共工程项目和他们的军火生产迅速扩大,使那里的萧条在1936年终止。
大萧条至少部分地是由美国经济内部的潜在弱点和不均衡所造成,20年代的景气心理和投机欢欣掩盖了这种弱点和不均衡。大萧条暴露了这些弱点,因为它暴露出国家的政治和金融机构没有能力去应付到1930年已经开始的恶性下降经济循环。在大萧条以前,各国政府传统上当商业下降时很少或根本不采取行动,而是依赖客观的市场力量去获致必要的经济纠正。但在大萧条的最初年代中表明单靠市场力量并不能达到所想望的恢复,而这一痛苦的发现最後激发了在美国经济结构中实行一些根本的变革。在大萧条以後,政府行动,不论以税收、工业管制、公共工程、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事业的形式,还是以赤字支付的形式,在大多数具有市场经济的工业国中均开始承担主要的作用,以保证经济稳定。
非军事问题,请转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