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何被贬黄州

2025-05-10 05:17: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苏东坡当时是拜在宰相荆公王安石门下,王安石当时非常器重苏东坡。古人好对诗词,尤其是苏东坡,可以说诗词大家,当时也是意气风发,一般人都不看在眼里,自视甚高,也没有把这个宰相放在眼里,所以就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苏东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之后,回京述职,先来到了老师宰相荆公门上报道,当时看门的说荆公昼寝未醒,把苏东坡带到了门房中稍等。

苏东坡无事闲看,恰巧发现砚下面有一张纸条,打开来看,发现是两句没写完的诗稿,题目是《咏菊》,笑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当年我在京为官时,丞相下笔数千言,不由思索,三年后也就不同了,现在可以说是江郎才尽了,连两句诗也做不完。

两句诗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却认为这两句诗是乱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熏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

第一句诗说是西风,西方五行属金,第二句诗中的黄花说的其实是菊花,菊花一般开在深秋,其性属火,就算是最后焦干枯烂,也并不会落瓣,如今丞相这样说,岂不是错误了,于是兴之所发,便随手补上了后面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之后苏轼其实又有点后悔,既不敢扔掉,也没法抹去,所以只好先逃走了。等王丞相醒来,发现这两句诗之后,看其字迹便认得是苏东坡的,于是寻思: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知道自己才疏学浅,就来讥讽老夫。

第二天,王丞相便找了个黄州的空缺,找皇帝说,然后苏东坡就被贬到黄州去当一个团练副使。苏东坡心中怨恨王安石,但是也不敢明说,只能谢恩到任。

时间大概过了一年,差不多到了重九之后,连续好几天大风,苏轼突然想起别人送的黄菊栽在后院,于是便约了好友前去观赏,来到后院之后,便惊的目瞪口呆。

原来菊花棚下,满地就像铺满了金子一样,而黄菊的树枝上,却一朵菊花也没有了。原来,其实是他自己不知道,黄州的菊花真的是落瓣的,而王安石把他贬到黄州,就是让他来看菊花的。

于是苏东坡便和朋友说道:我刚被贬的时候,还以为是荆公痛恨我揭他的短处,然后公报私仇,今天看来,其实是我自己错了。说以说,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

扩展资料:

苏轼和黄州的渊源:

要从著名的“乌台诗案”说起,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弹劾苏轼在谢恩表中讽刺朝政,苏轼被捕入狱四个多月,饱受凌辱,获释后被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一下子就被贬到黄州。

北宋时期的黄州,是一座人烟稀少、偏僻落后的小城,下辖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州的治所为黄冈县。北宋将州的等级划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八个等级,黄州为最末端“下州”。

苏轼在诗文中称黄州为“陋邦”,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到四川上任途中,经过黄州时,仍称“(黄)州最僻陋少事”,还称州衙主厅仅能容纳几个人,比陆游所处时代更晚的南宋学者祝穆编撰的《方舆览胜》称“齐安(黄州别称)在江淮之间,最为穷僻”。

名动天下的文豪被贬谪到黄州,让苏轼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更严重的是,被朝廷贬谪的官员,不能自由行动,也享受不到地方官提供住宿地方的条件,苏轼只能住进了一个废弃的驿站——临皋亭,几个月后,苏辙护送苏轼家眷来到黄州,苏轼一家也全部挤在这里。

苏轼还是比较幸运的,当时的黄州知州徐大受,对闻名遐迩的苏轼敬佩不已,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还允许苏轼自由活动,这些便利让苏轼顺利的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徐大受去世之后,苏轼专门撰写来了《徐君猷挽词》(徐大受字君猷)。

苏轼后来购买了一块土地,取名为“东坡”,并以“东坡”为自己的号,不久之后,“苏东坡”三个字将举世闻名、妇孺皆知!元丰五年,苏轼又在东坡不远处搭建来了几间草棚,取名为“雪堂”,为居住躬耕之所,并写有《雪堂记》一文。

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