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写一篇“面对社会现实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对待”的论文,要800字的,悬赏150。。。速度跪求。。。

2025-05-09 15:13:3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半年前,吴菊萍在妞妞将从楼上坠落之时,张开了双臂,接住了妞妞,成为了感动中国的最美妈妈。而最近,公司发的年终奖又将吴菊萍推到了风口浪尖。原因是她并未把奖金捐出去,而是为自己所用。 在我们的眼中,英雄应该是王美无暇的,应该是高高在上受人尊敬的。可是,在看对英雄时,我们可曾想过:她是谁的女儿,是谁的期中,又是谁的母亲!由于自己的一次善举,进入了公众们的视线,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有谁能保证,在受到房贷、车贷以及物价飞涨的当下,能够坦然面对二十万元巨款而不动心呢?纵使这是一笔天降之财。 再换而言之,我们应该知道吴菊萍的二十万元财产是怎么分配的吗?我们有权利或者有资格去为这二十万元财产的分配问题操心吗?很显然,没有。假如吴菊萍是一位不为人知的普通人,我敢说,即使公司年终奖了她两百万都不会有人问津。我们首先要认清一点,英雄也是人,拥有自己原有的生活。由于一次勇敢的举动,一举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于是乎生活中像是装满了针孔摄像机一般,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公众尽收眼底,以至于公众将原本的生活节奏完全打乱,逃离媒体或狗仔队的视线,喧宾夺主地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给我们的“英雄”们留一些自由空间吧,不要让新的英雄一出现就成为了动物园里被参观的动物,整天生活在牢笼中。 再者说来,难道谁捐款捐得多谁就是“英雄”吗?那么有能力“感动中国”的也许只有地产大鳄和山西的煤老板才对。从另一个角度看,英雄与有钱人带给人们的心灵冲击是完全不同的。阿里木用烤羊肉串赚的钱资助了数百个贫困学生,而一个富商一句话就能让山区三个月内平地造起一座学校。人们对于前者的反应是:啊!他为资助贫困生整整烤了八年的羊肉串对于后者的反应则是:噢,他又少去了黄埔会吃了一顿。善,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地概念,也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犯不上为了成为英雄,为了善向银行借钱去捐款,套用一句吆喝: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根据自身能力为慈善作贡献。不过,在我看来,一味地向慈善机构捐款似乎还不如在生活中做做好事,谁知道你捐的款是去建了学校还是买了名车香包。 我们应更理性地去面对“英雄”,还他们以自由空间,放开对于他们私人生活的束缚。同时意识到谁都可以成为下一个英雄,比如站在那儿的大叔,抑或是扫地的大妈,比如你,我。